扇子诗(其十一)

东海夜潮舂枕,西湖晓雪窥窗。

香佩幽兰开国,褐衣明月迷邦。

形式: 六言诗 押[江]韵

翻译

东海夜晚的潮水轻轻拍打着枕头,西湖清晨的雪花悄悄透过窗户窥视。
香气四溢的兰花在国家庆典中盛开,身穿褐色衣服的人在明亮的月光下迷失了方向。

注释

夜潮:夜晚的潮汐。
舂枕:形容潮水轻柔地冲击枕头。
晓雪:清晨的雪花。
窥窗:透过窗户偷看。
香佩:佩戴的香囊。
幽兰:兰花,象征高雅。
开国:指国家庆典或重要时刻。
褐衣:褐色的衣服,可能指平民或朴素的装扮。
明月:明亮的月亮。
迷邦:迷失方向,不知所措。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石的《扇子诗》之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观察。每一句都充满了意境和诗意。

“东海夜潮舂枕”,开篇即以壮丽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东海”指代广阔无垠的大海,这里通过“夜潮”的动态描写,传递出一种力量与激情。将这股力量比喻为“舂枕”,则是说它如同一只强有力的手掌托着诗人的头部,让人感到震撼。

“西湖晓雪窥窗”则是一个极具画面感的场景。“西湖”作为著名的江南水乡,雪后的宁静与纯净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诗人用“窥窗”一词,传达了他在窗前偷偷观察外界之美,这种偷窥的动作,反映出一种内心的期待和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接着,“香佩幽兰开国”,诗意一转。这里“香佩”指的是用香草或花朵装饰的腰带,而“幽兰”则是一种生长在深山密林中的珍稀兰花。将这两者并列,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同时也暗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情怀。“开国”一词,则可能是指诗人希望通过这种高洁的情操来达到心灵上的自我解放。

最后,“褐衣明月迷邦”,则是一个充满哲思的句子。诗中“褐衣”代表着一种简朴无华,甚至有些贫穷的形象,而“明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用来表达孤独、清冷情怀的意象。“迷邦”一词,则表现了诗人在面对这般景致时的心境——似乎整个国家或世界都被这种静谧与宁静所笼罩,人们也随之迷失方向。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联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壮观与幽美,以及个人内心的情感与哲思融为一体。诗人在描述景物时,并不仅仅停留于表象,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人生况味,展现了诗人的情怀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收录诗词(518)

李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少负才名,既登第,任大学博士,出主石室,就学者如云。蜀学之盛,古今鲜俪。后卒成都,时作山水小笔,风调远俗。卒年七十外

相关古诗词

扇子诗(其十)

猛火横秋如烁,银河冷浸月脚。

三更独立梧桐,不恨夜凉衫薄。

形式: 六言诗 押[药]韵

一剪梅(其一)忆别

红映阑干绿映阶。闲闷闲愁,独自徘徊。

天涯消息几时归,别后无书有梦来。

后院棠梨昨夜开。雨急风忙次第催。

罗衣消瘦却春寒,莫管红英,一任苍苔。

形式: 词牌: 一剪梅

一剪梅(其二)

百濯香残恨未消。万绪千丝,莲藕芭蕉。

临岐犹自说前时,轻剪乌云解翠翘。

雨意重来风已飘。南陌行人折柳条。

此间无计可留连,枕上今宵。马上明朝。

形式: 词牌: 一剪梅 押[萧]韵

八声甘州.怀归

向吴天万里、一叶归舟。岁月尽悠悠。

有清歌一曲,醉中自笑,酒醒还愁。

几度春莺啭午,塞雁横秋。渔笛蓑衣底,依旧勾收。

多谢飞来双鹤,□水边林下,伴我遨游。

笑老莱晨昏,色笑为亲留。

有向来、素琴三尺,枕一编、周易在床头。

君知否,家山梦寐,浑胜瀛洲。

形式: 词牌: 八声甘州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