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偈

吾活计,无可观。但日日,长一般。夜半子,困如死。

被虱咬,动脚指。鸡鸣丑,粥鱼吼。忙繫裙,寻袜纽。

平旦寅,忽欠伸。两眉棱,重千斤。日出卯,自搅炒。

眼诵经,口相拗。食时辰,齿生津。输肚皮,亏口唇。

禺中巳,眼前事。看见亲,说不似。日南午,衣自补。

忽穿针,全体露。日昳未,方破睡。洗开面,摸着鼻。

晡时申,最天真。顺便喜,逆便瞋。日入酉,壁挂口。

镜中空,日中斗。黄昏戍,作用密。眼开阖,乌崒律。

人定亥,说便会。法身眠,无被盖。坐成丛,行作队。

活鱍鱍,无障碍。若动着,赤肉艾。

本无一事可营为,大家相聚吃茎菜。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十二时偈》以生动幽默的语言描绘了僧侣一天十二个时辰的生活状态,充满了禅宗的智慧与生活哲学。

“吾活计,无可观。但日日,长一般。” 开篇即点明生活的平淡与日常的重复,强调生活中的修行不在外在的观感,而在于内心的平静与持续的努力。

“夜半子,困如死。被虱咬,动脚指。” 描述夜晚的困倦与生活的琐碎,虱子的叮咬虽小,却能扰人心绪,形象地展现了修行路上的种种挑战。

“鸡鸣丑,粥鱼吼。忙繫裙,寻袜纽。” 早晨的忙碌与准备,从煮粥到整理衣物,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平旦寅,忽欠伸。两眉棱,重千斤。” 描述清晨的慵懒与精神的沉重,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对新的一天的期待与压力。

“日出卯,自搅炒。眼诵经,口相拗。” 日出时分的自我修炼,无论是身体的活动还是心灵的诵读,都体现了修行的内在与外在的统一。

“食时辰,齿生津。输肚皮,亏口唇。” 饮食的简单与节制,以及对身体的照顾,体现了修行者对物质欲望的控制与对身体健康的重视。

“禺中巳,眼前事。看见亲,说不似。” 午时的反思与亲情的对比,揭示了修行过程中对现实与理想的思考。

“日南午,衣自补。忽穿针,全体露。” 衣服的修补与身体的袒露,象征着对物质世界的放下与对真实自我的追求。

“日昳未,方破睡。洗开面,摸着鼻。” 傍晚的清醒与自我清洁,体现了对身心的照顾与对生活的热爱。

“晡时申,最天真。顺便喜,逆便瞋。” 晚上的轻松与情绪的反应,展示了修行者对情感的把握与对生活的态度。

“日入酉,壁挂口。镜中空,日中斗。” 夜晚的静思与对时间的反思,通过镜子的比喻,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黄昏戍,作用密。眼开阖,乌崒律。” 黄昏时分的深思与自然界的联系,通过乌鸦的比喻,展现了对宇宙规律的理解。

“人定亥,说便会。法身眠,无被盖。” 夜深人静时的对话与法身的安眠,体现了修行者与宇宙的和谐共处。

“坐成丛,行作队。活鱍鱍,无障碍。” 无论是坐还是行,都如同鱼儿自由自在,没有障碍,展现了修行者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若动着,赤肉艾。本无一事可营为,大家相聚吃茎菜。” 最后,通过假设与实际的对比,强调了修行的本质在于内心的平静与生活的简单,无需刻意追求,只需与他人相聚共享生活的点滴。

整首诗以日常生活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修行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充满了禅宗的智慧与生活哲学的韵味。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偈四首(其一)

举手炷香,而供养佛。其心自知,应念获福。

举手操刀,恣行杀戮。其心自知,死入地狱。

或杀或供,一手之功。云何业报,罪福不同。

皆自横计,有如是事。是故从来,枉沈生死。

雷长芭蕉,铁转磁石。俱无作者,而有是力。

心不取境,境亦自寂。故如来藏,不许有识。

形式: 偈颂

偈四首(其二)

天下心知不可藏,纷纷嗅迹但寻香。

端能百尺竿头步,始见林梢挂角羊。

形式: 偈颂 押[阳]韵

偈四首(其三)

凉温远近转增疑,不答当渠痛处锥。

当逐小儿争未已,仲尼何独古难知。

形式: 偈颂 押[支]韵

偈四首(其四)

马祖有伴则来,彭公死时即道。

睡里虱子咬人,信手摸得革蚤。

形式: 偈颂 押[皓]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