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水仙花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 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形式:

翻译

冬前冬后转遍了几个村庄,踏遍了溪南溪北,双脚都沾满了霜,又爬上孤山,在梅树丛中上下寻觅,都未见到梅花的踪迹,寻梅不遇,沮丧地立于山头,忽然一阵寒风吹来,不知从何处带来一阵幽香,蓦然回首,她竟然就在身后,那样淡妆素雅,俏然而立。我顿时如遇梅花仙子一般,惊讶于她的清丽脱俗,沉醉于她的风华绝代。然而春寒使我从醉梦中醒来,听到凄怨的笛声,便想到春天会尽,梅花也会片片凋落,此时淡淡的月色笼罩着黄昏。

注释

双调:宫调名;水仙子:曲牌名;寻梅:曲题。
两履霜:一双鞋沾满了白霜。
孤山:此指杭州西湖之孤山,位处里外二湖之间,又名瀛屿,旧时多梅,是号称“梅妻鹤子”的北宋诗人林逋的隐居处。
缟袂:白绢做的衣袖。
缟,白色的绢。
绡裳:生丝薄绸做的下衣。
绡,生丝织成的薄绸。
此处言“缟袂绡裳”,是将梅花拟人化,将其比作缟衣素裙的美女,圣洁而飘逸。
淡月昏黄:月色朦胧(空气中浮动着梅花的幽香)。

鉴赏

这首元代乔吉的《双调·水仙花》描绘了一幅冬日山村的静谧景象。首句“冬前冬后几村庄”,点明了季节更替,村庄在冬季前后显得尤为宁静。接着,“溪北溪南两履霜”描绘了溪流两岸覆盖着霜白,增添了冬日的冷寂气氛。

“树头树底孤山上”进一步强调了山的孤独和寂静,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情。随后的“冷风来何处香?”以冷风中的香气为线索,引发出对未知美好的想象,也暗示着诗人对温暖与生机的渴望。

“忽相逢缟袂绡裳”描绘了一个意外的相遇,可能是女子的形象,她的白衣如雪,轻纱飘逸,给寒冷的冬日带来一丝暖意。然而,“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则揭示了诗人酒醒后的孤寂,笛声的凄凉更让春天的离别之情触动心弦。

最后,“淡月昏黄”以朦胧的月色收束全诗,渲染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无尽的思绪,留给读者回味的空间。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冬日山村的寂静美以及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

收录诗词(18)

乔吉(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1] 太原(今属山西)人,元代杂剧家,他一生怀才不遇,倾其精力创作散曲、杂剧。他的杂剧作品,见于《元曲选》、《古名家杂剧》、《柳枝集》等集中。散曲作品据《全元散曲》所辑存小令200余首,套曲11首。散曲集今有抄本《文湖州集词》1卷,李开先辑《乔梦符小令》1卷,及任讷《散曲丛刊》本《梦符散曲》

  • 字:梦符
  • 号:笙鹤翁
  • 籍贯:又号惺惺道
  • 生卒年:约1280~1345

相关古诗词

双调.水仙花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形式:

凭栏人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形式: 词牌: 凭阑人

清江引

凤酥不将肋斗儿匀,巧倩含娇俊。

红镌玉有痕,暖嵌花生晕。旋窝儿粉香都是春。

形式:

念奴娇

消磨九日,算年年、惟有黄花白酒。

把酒簪花能有几,七十光阴回首。

人寿难期,酒杯有限,花色应如旧。

花秾酒酽,问君著甚消受。

彭泽千古英魂,有花能折,有酒能倾否。

万事悠悠输一醉,花酒休教离手。

明日西风,阑珊酒尽,憔悴花枝瘦。

酒肠花眼,正宜年少时候。

形式: 词牌: 念奴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