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浊浪起骄鲸。烽火相惊。饥鸟落叶月三更。

难道荒寒如此夜,不算飘零。短梦绕空城。

风雨柴荆。江潮呜咽断肠声。

西去侬家槐树岸,知有谁听。

形式:

鉴赏

这首《浪淘沙》以清末近现代初的金兆蕃为作者,描绘了一幅凄凉而深沉的画面。诗人运用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孤寂与哀愁的夜晚。

“浊浪起骄鲸”,开篇即以“浊浪”与“骄鲸”构成一幅动态的景象,暗示了环境的恶劣与动荡,同时也预示着情感的波澜起伏。“烽火相惊”进一步渲染出一种紧张与不安的氛围,烽火连天,战乱不息,让人感受到时代的动荡与个人命运的渺小。

“饥鸟落叶月三更”,这一句通过“饥鸟”、“落叶”和“月三更”的组合,营造出一种荒凉与孤独的意境。夜深人静之时,鸟儿在寻找食物,落叶随风飘落,月光洒在大地上,一切都显得那么寂静而凄美。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投射,表达了人在困境中挣扎的无奈与孤独。

“难道荒寒如此夜,不算飘零。”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当前处境的感慨与反思。在这样一个荒寒的夜晚,面对生活的飘零与无常,诗人不禁发出疑问,是否这样的夜晚,就是人生的全部?这句话既是对现实的质疑,也是对未来的思考,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忧郁与对命运的无力感。

“短梦绕空城。风雨柴荆。”“短梦”象征短暂而虚幻的梦境,与“空城”相对应,暗示了现实的荒凉与空虚。风雨中的“柴荆”(篱笆)则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恶劣与生活的艰辛,同时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坚韧与不屈。

“江潮呜咽断肠声。西去侬家槐树岸,知有谁听。”最后两句将情感推向高潮。江潮的声音仿佛是断肠人的哭泣,充满了悲痛与哀伤。诗人想象自己离开家乡,沿着槐树岸西行,却无人倾听自己的心声。这种孤独与寂寞,不仅体现在地理上的远离,更深刻地反映了心灵上的隔阂与无助。

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面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时的复杂心情。从表面的景物描写到深层的情感挖掘,金兆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个人的体验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呈现出一幅既有美感又富含哲思的艺术画卷。

收录诗词(133)

金兆蕃(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一枝春.藏园以文美斋百花笺徵书。走十七八时侍先学士天津,与其主人焦君相识,此笺初出即供涂抹,晚而南还,箧中尚有一二百番,乡县被兵,一时俱尽,睹物兴怀,咏叹深之

剪绿裁红,是何人、写出群芳新谱。

余香剩有,画里露枝风絮。

分题寄远,尚珍重、雁绡鱼素。应自笑。

虚白云蓝,未比角花怡府。桥鹃向人深语。

漫涂鸦试拟,南楼诗句。归装太晚,俊侣但随陶楮。

沧尘骤起,化丁鹤、王凫仙去。

君许借、涛井余澜,旧游记取。

形式:

摸鱼儿.忆团城古松,寄小汀

问苍官、不知其纪,液波南北萦带。

日边楼阁凭高起,拱揖满天霜黛。凝翠霭。

拥一片仙云,宛宛擎车盖。柯条未改。

又独干孤撑,万针丛缀,韦偃见应拜。

灵和柳,张绪当年故态。华颠仍照人海。

树犹如此人无恙,磊落岁寒同耐。君自爱。

盼万一河清,遥共苍髯待。巢痕尚在。

倘相对轩渠,含元殿下,重倚树潇洒。

形式:

疏影.光绪辛卯陈蓝洲丈客武昌,尝梦舟行,两岸节荷叶,閒以疏柳,岸有渔家相款。丈言吾西湖荷花正盛,当归访之。既寤,写图寄其弟谔士丈。丁丑杭州被兵,图失复得,叔通出示徵题,时仲恕将自旧都南还,稚谔亦在上海

扁舟径入。叹岸桃落尽,春已无迹。

密密疏疏,听雨留残,溪光软护寒碧。

红裳翠佩年时事,忽猛忆、段家桥侧。

又屋梁、日影惊人,却照蠡窗正白。分付云林笔底。

惠连定念我,江汉羁客。

笠屐来还,曲港年年,饱领薰风消息。

最怜万绿先秋霣,剩一缕、梦痕重觅。

料对床、相与披图,未免客袍同湿。

形式:

沁园春.喻志韶重游泮水

利市襕衫,八十耆英,一笑重披。

叹池塘犹有,当年荇藻,宫墙留得,何代金丝。

云采前书,霞标后赋,变换桑尘又一时。

流传遍,羡放翁老去,万首新诗。江麋我怅衰迟。

忆湖上难兄共钓矶。

问隍蕉覆鹿,尚余梦迹,岩松栖鹤,未改风姿。

柳暗当门,桃明夹岸,何减商余五色芝。

期百岁,愿更端进祝,劝釂琼卮。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