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十六首(其十三)

问处赤心片片,答处不负来机。

今有问灵隐,如何是实际理地。

天长地久,海晏河清,恁么则事同一家。

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出自宋代禅宗诗人释心月的《颂古十六首》中的第十三首,以问答形式展开,体现了禅宗中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修行理念。

首句“问处赤心片片”,形象地描绘了提问者真诚而热烈的心境,如同赤诚之心被分割为一片片,表达了对真理的渴望和追求。接下来的“答处不负来机”,则表明了回答者对于提问者的尊重与理解,承诺不会辜负对方寻求智慧的心意,传递出一种相互之间的信任与默契。

“今有问灵隐,如何是实际理地”这一问句,将话题引向了佛教圣地灵隐寺,进一步探讨了“实际理地”的概念。在禅宗中,“实际理地”指的是超越现象界的本质真理,即宇宙万物的本源和真相。通过这一问,诗人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探寻内在的真理与智慧。

“天长地久,海晏河清”两句,运用自然景象的长久稳定来比喻真理的永恒不变,以及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这不仅是对自然界的美好祝愿,也是对修行者内心世界的一种期许——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的平静与真理的追寻应始终如一。

最后,“恁么则事同一家”强调了无论外在形式如何不同,最终追求的都是同一真理,即“事同一家”。这反映了禅宗中“万法归一”的思想,即所有事物的本质都是相通的,通过修行可以达到心灵的统一与和谐。

“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则是对修行者的一种祝福,意味着上天会保佑那些追求真理、遵循正道的人,他们的生活将会充满吉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顺利解决。这不仅是对个人修行的鼓励,也体现了禅宗中对宇宙和谐与普遍福祉的向往。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问答的形式,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象、佛教哲学与修行理念,展现了禅宗中追求真理、实现内心和谐与宇宙和谐的精神境界。

收录诗词(382)

释心月(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示圆阇梨偈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而今尘尽光生,照破青山万朵。

形式: 偈颂 押[哿]韵

送僧过金山

不见德云闲古锥,淡烟寒日水涟漪。

风行雷动他山上,也好低头问讯伊。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送保慧大师(其二)

少林佛国不再见,台山大会堪凭□。

彼何人哉我何人,眨起眉毛宜猛省。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梗]韵

题豫章台

何日遗踪锁断岗,更谁曾望旧台荒。

百年南渡频秋雨,一片西山几夕阳。

石碍老松攲径险,岸随乾苇出江长。

斗间可是无佳气,又见飞乌绕去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