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行

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

丘垄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

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

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

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

但看垄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

形式: 古风

翻译

寒食节时家家户户走出古城,老人留在家中年轻人外出踏青。
年复一年坟墓间的道路已不似往昔,车马行人分散在枯萎的草丛中。
牧童赶着牛从坟头经过,担心遇到前来扫墓的家人。
远离故乡的人在水边祭祀,还带着妻子儿女面向家乡行礼。
连续三日不生火只烧纸钱,这纸钱又怎能送到黄泉之下。
只见坟头上没有新添的泥土,这里面的白骨大概已无人照管。

注释

寒食: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或两天,有禁火、冷食的习俗。
古城:指古老的城池,这里泛指人们居住的地方。
老人看屋:老人留在家中看守。
少年行:年轻人外出游玩。
丘垄:坟墓的土堆。
车徒:车辆和随行的人们。
散行:分散地行走。
衰草:枯萎的草。
牧儿:放牛的小孩。
冢头:坟墓的顶部。
畏有:担心有。
洒扫:扫墓,清理坟墓周围的杂草并祭拜。
远人:远离家乡的人。
水头祭:在水边进行祭祀,因无法归乡而选择的替代方式。
妇姑:妻子和儿媳,泛指家中的女性。
望乡拜:面向家乡的方向行礼,表达对故土的思念。
三日无火:指寒食节期间不生火做饭的传统习俗。
纸钱:用于祭祀的纸质仿制货币。
黄泉:古代指人死后所居之地,比喻阴间。
垄上:坟墓的上方。
新土:新添的泥土,通常指亲人维护坟墓时添加的土。
白骨:死去人的遗骸。
无主:没有人照顾或纪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气的人们外出扫墓的情景,通过对比和反差手法,表达了对逝者生命无常的哀思与感慨。

“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开篇即刻画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人们在寒冷的季节纷纷外出,而年迈的老人则留守家中,目送着年轻的一代踏上前人的足迹。

“丘垄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随后诗人描写了坟墓四处,无不显现出岁月沧桑,古老的道路早已消失,而现在的人们则在荒凉的野地里穿梭。

“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这两句通过牧童赶牛至墓地的景象,透露出人们对于先人的尊崇之情,以及对祭祀活动的期待与准备。

“远人无坟水头祭,還引妇姑望乡拜。”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于远方无法归葬者的哀伤,以及活着的人们对于故土的依恋和怀念。

“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此处诗人通过对寒食期间不许生火、焚烧纸钱这一习俗的描述,抒发了对生命消逝与物质世界隔绝的深刻感慨。

最后,“但看垄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则是诗人对于墓地上没有新的掩埋,以及遗骨无人认领的沉痛反思,暗含了对生命渺茫和死亡平等的哲理思考。

收录诗词(513)

王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 字:仲初
  • 籍贯:颍川(今河南许昌)
  • 生卒年:768年—835年

相关古诗词

杂曲歌辞.渡辽水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形式: 乐府曲辞

温门山

早入温门山,群峰乱如戟。

崩崖欲相触,呀豁断行迹。

脱屐寻浅流,定足畏欹石。

路尽十里溪,地多千岁柏。

洞门昼阴黑,深处惟石壁。

似见丹砂光,亦闻钟乳滴。

灵池出山底,沸水冲地脉。

暖气成湿烟,濛濛窗中白。

随僧入古寺,便是云外客。

月出天气凉,夜钟山寂寂。

形式: 古风

温泉宫行

十月一日天子来,青绳御路无尘埃。

宫前内里汤各别,每个白玉芙蓉开。

朝元阁向山上起,城绕青山龙暖水。

夜开金殿看星河,宫女知更月明里。

武皇得仙王母去,山鸡昼鸣宫中树。

温泉决决出宫流,宫使年年修玉楼。

禁兵去尽无射猎,日西麋鹿登城头。

梨园弟子偷曲谱,头白人间教歌舞。

形式: 古风

落叶

陈绿向参差,初红已重叠。

中庭初扫地,绕树三两叶。

形式: 古风 押[叶]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