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都行涿州道中见芃麦遍野慨然有田庐之思因作田家诗二十首寄意并寄芮光照杨毓舒两布衣(其四)

门前隙地稀,屋后半亩绿。

桃李皆丰年,云兹佐嘉谷。

高曾手栽树,均作出檐木。

日午荫北窗,茅檐静堪托。

溪风一回荡,山果枝上熟。

童稚不识争,探怀已均足。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图。诗人行经涿州道中,见遍野芃芃麦苗,不禁心生归隐田园之意,遂作此诗以寄情。

首句“门前隙地稀,屋后半亩绿”描绘了简朴的农家生活场景,门前虽地少,但屋后却有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透露出一种自给自足的宁静与满足感。

“桃李皆丰年,云兹佐嘉谷”则进一步渲染了丰收的景象,桃李果实累累,不仅为农田增添色彩,也丰富了粮食作物的种类,象征着农事的繁盛与丰收的希望。

“高曾手栽树,均作出檐木”表达了对先辈辛勤劳动的敬仰,他们亲手栽种的树木如今已成长为遮蔽屋檐的大树,既体现了家族的传承,也寓意着后人应继承并发扬先人的智慧与努力。

“日午荫北窗,茅檐静堪托”描绘了午后阳光透过树荫洒在北窗上的宁静画面,以及简陋的茅草屋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格外安逸,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隐居氛围。

“溪风一回荡,山果枝上熟”通过自然界的微风与成熟的山果,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生命的循环,同时也暗示了农事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

“童稚不识争,探怀已均足”则是对孩子们纯真快乐生活的描绘,他们或许不懂得竞争,但内心满足于所拥有的一切,这与前文的丰饶景象相呼应,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和谐与满足的田园生活画卷。

整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农事丰收的喜悦,以及对简单质朴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田园诗主题,充满了浓郁的人文关怀和生活哲思。

收录诗词(448)

洪亮吉(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一字稚存,晚号更生居士。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 字:君直
  • 号:北江
  • 籍贯:阳湖(今江苏常州)
  • 生卒年:1746~1809

相关古诗词

出都行涿州道中见芃麦遍野慨然有田庐之思因作田家诗二十首寄意并寄芮光照杨毓舒两布衣(其五)

力耕心志纯,外物不得动。

虽经百寒暑,寝息无一梦。

妻孥习辛勤,百世常与共。

秋成共欣慰,春至即播种。

年丰赛神毕,腊酒互相送。

尚嗔邻家翁,年衰腰足痛。

形式: 古风

出都行涿州道中见芃麦遍野慨然有田庐之思因作田家诗二十首寄意并寄芮光照杨毓舒两布衣(其六)

村鸡一两声,持镰待天晓。

出门不知途,沿林警栖鸟。

宿雨零衣裳,原头刈新草。

牛饥我心急,况复犊难抱。

八口尝苦饥,饲牛尝苦饱。

形式: 古风

出都行涿州道中见芃麦遍野慨然有田庐之思因作田家诗二十首寄意并寄芮光照杨毓舒两布衣(其七)

山泉奔曲涧,涧曲使鱼肥。

板屋临溪水,当窗白鹭飞。

高枝晒渔网,圆牖挂蓑衣。

莫讶轩窗陋,黄尘入户稀。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出都行涿州道中见芃麦遍野慨然有田庐之思因作田家诗二十首寄意并寄芮光照杨毓舒两布衣(其八)

朔风吹南山,黄叶满一屋。

扫之向墙隅,然薪一冬足。

田畴虽不广,常满瓮头粟。

闭户无所营,时还把书读。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