荅寄余德甫

当年草奏柏梁台,此日漂零浊酒杯。

伏枕春阴三楚合,拂衣秋色大江回。

含冤夜识双龙气,作赋时推二马才。

极目中原诸子尽,豫章城里一书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的《答寄余德甫》。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过去辉煌岁月的回忆与感慨,以及对当前处境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忧虑。

首联“当年草奏柏梁台,此日漂零浊酒杯。”以对比手法,将昔日的荣耀与今日的落魄形成鲜明对照。诗人曾有过在柏梁台起草奏章的荣耀时刻,如今却只能借酒浇愁,流离失所。这一转变让人感受到世事无常,人生多变。

颔联“伏枕春阴三楚合,拂衣秋色大江回。”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春天的阴云笼罩着三楚大地,象征着内心的忧郁与压抑;秋天的大江回流,则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命运的轮回。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颈联“含冤夜识双龙气,作赋时推二马才。”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在夜晚,他仿佛感受到了双龙之气,暗示着他对正义与力量的渴望;在创作之时,他推崇二马之才,表达了对才华横溢者的敬仰。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思考。

尾联“极目中原诸子尽,豫章城里一书来。”表达了诗人对中原地区人才凋零的感叹,以及收到一封来自豫章城的书信所带来的些许慰藉。这封书信或许带来了希望或安慰,但同时也提醒着诗人,即使在逆境中,仍有人关心与支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过往辉煌的怀念、对当前困境的无奈以及对未来希望的期待。它不仅是一首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薛氏瑞室自衡州使君以来不罹火事者二度君子美之但为题止宜记颂然不可无律体乃先难以属和者一首

赤堇山火照城东,郭外巍然太守宫。

旧俗龙蛇元自厌,比邻燕雀竟相蒙。

独飞蜀郡尚书雨,再反江陵大尹风。

四壁遗经亡恙在,诸孙往往见文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寄忆余德甫

綵笔花生尺素寒,西山飞雪正漫漫。

何来章贡双江合,并倚雌雄两剑看。

无那中原长伏枕,可知千载一弹冠。

即今寥落阳春曲,满眼巴人和客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荅寄聂仪部子安

司马雄才动帝京,当时群从独高名。

奏成华省青云气,赋就仙郎白雪声。

春色迥分南北望,江流不尽古今情。

应怜此意同岩穴,千里传书历下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薛子熙以青州使君聘脩郡志见枉林园寻示赠章作此荅寄

越客风流问字年,登台把酒白云天。

一毛实自河东下,双鲤兼从海上传。

彩笔乍含星野动,明珠长对雪宫悬。

已看霸气前朝尽,犹说当时鲍叔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