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的《答寄余德甫》。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过去辉煌岁月的回忆与感慨,以及对当前处境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忧虑。
首联“当年草奏柏梁台,此日漂零浊酒杯。”以对比手法,将昔日的荣耀与今日的落魄形成鲜明对照。诗人曾有过在柏梁台起草奏章的荣耀时刻,如今却只能借酒浇愁,流离失所。这一转变让人感受到世事无常,人生多变。
颔联“伏枕春阴三楚合,拂衣秋色大江回。”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春天的阴云笼罩着三楚大地,象征着内心的忧郁与压抑;秋天的大江回流,则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命运的轮回。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颈联“含冤夜识双龙气,作赋时推二马才。”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在夜晚,他仿佛感受到了双龙之气,暗示着他对正义与力量的渴望;在创作之时,他推崇二马之才,表达了对才华横溢者的敬仰。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思考。
尾联“极目中原诸子尽,豫章城里一书来。”表达了诗人对中原地区人才凋零的感叹,以及收到一封来自豫章城的书信所带来的些许慰藉。这封书信或许带来了希望或安慰,但同时也提醒着诗人,即使在逆境中,仍有人关心与支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过往辉煌的怀念、对当前困境的无奈以及对未来希望的期待。它不仅是一首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