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复留五首(其五)

秋花不见眼花红,身在孤舟兀兀中。

细雨作寒知有意,未教金菊出蒿蓬。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翻译

秋天的花朵已不再鲜艳如眼中的红火,
我独自一人身处孤舟之中,心情茫然。

注释

秋花:指秋季盛开的花朵。
眼花红:形容色彩鲜艳,这里比喻往日的繁华。
孤舟:孤独的小船,象征漂泊或孤独的生活。
兀兀:形容心神不定或孤寂的样子。
细雨作寒:细雨带来寒意,暗示环境凄凉。
有意:似乎有某种意图或深意。
金菊:秋季开花的菊花,象征坚韧和高洁。
蒿蓬:野草,这里代指贫瘠或荒凉的环境。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种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情怀。开篇“秋花不见眼花红”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疏离感,秋天本应花繁似锦,但在诗人的视野中却是一片寂静,没有华丽的色彩,只剩下淡淡的孤独。此处“眼花”一词,或许暗示着诗人内心的迷茫和对现实的不认同。

“身在孤舟兀兀中”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孤独感。诗人将自己比喻成漂浮在水面上的孤舟,显得异常脆弱与无助。这里的“兀兀”字,用以形容孤舟摇曳之状,更添了一份凄凉。

接下来的“细雨作寒知有意”则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在细雨中,诗人不仅感受到秋天的萧瑟,更读懂了大自然中蕴含的某种深意。这里的“意”字,或许指的是诗人内心的抒发与思考。

最后一句“未教金菊出蒿蓬”,则是一种美好的愿景。在这个充满寂寞和孤独的世界里,诗人似乎在期待着某种纯洁无暇的事物的出现。这里的“金菊”象征着高贵与坚韧,而“未教出蒿蓬”则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等待。

整首诗通过对孤独、自然和美好的追求,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自在飞扬的精神世界。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和沈立之留别二首(其一)

而今父老千行泪,一似当时去越时。

不用镌碑颂遗爱,丈人清德畏人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和沈立之留别二首(其二)

卧闻铙鼓送归艎,梦里匆匆共一觞。

试问别来愁几许,春江万斛若为量。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和陈述古拒霜花

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

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

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屦。

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