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老逢春十三首(其九)

年老逢春莫厌频,更频能见几回春。

须将酒盏强留客,却恐花枝解笑人。

世态不堪新间旧,物情难免假疑真。

谁云梁燕多言语,此个深冤都未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年纪大了遇到春天不要嫌频繁,因为还能见到几次这样的春天呢?
一定要举杯挽留客人,只怕盛开的花朵会嘲笑我们。
世间人事难以分辨新旧,事物的本质也难辨真假。
谁说梁上的燕子话语很多,它们的深深冤屈却无人知晓。

注释

年老:指年纪大。
频:频繁。
须:必须。
强留:尽力挽留。
花枝:盛开的花朵。
笑人:嘲笑人。
世态:世间的人情世故。
新间旧:新旧交替。
物情:事物的本质。
假疑真:虚假和真实。
梁燕:梁上的燕子。
深冤:深深的冤屈。
伸:伸张。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所作的《年老逢春十三首》中的第九首,主题围绕着老年人对春天的珍惜和感慨。首句“年老逢春莫厌频”,表达了诗人对春光的热爱,即使年事已高,也不愿错过每一次春天的到来。次句“更频能见几回春”则强调了时光易逝,春光难再的感触。

接下来,“须将酒盏强留客”描绘出诗人试图挽留春天,仿佛春天是客人一般,通过饮酒来延长与春的相聚时光。然而,“却恐花枝解笑人”又暗示了花开花落,自然规律不可违,诗人担心自己无法留住春天,反被花朵嘲笑。

“世态不堪新间旧”一句,诗人借春光的更替,感叹世事变迁,新人新事不断涌现,旧人旧事逐渐淡忘。最后一句“物情难免假疑真”,揭示了人情世故中真假难辨的复杂,连梁上燕子的鸣叫也被认为是多言,暗含着诗人对人情虚伪的无奈。

整首诗以春天为引,寓言人生,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世态人情的深刻洞察,展现了邵雍诗歌的哲理性和深沉情感。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年老逢春十三首(其八)

年老逢春春莫悭,春悭不当世艰难。

四时只有三春好,一岁都无十日闲。

酒盏不烦人诉免,花枝须念雨摧残。

却愁千片飘零后,多少金能买此欢。

形式: 七言律诗

年老逢春十三首(其七)

年老逢春春莫厌,春工慎勿致猜嫌。

红芳若得眼前过,白发任从头上添。

雨后艳花零泪颗,风馀新月露眉尖。

轻醇酒面斟来凸,举盏长忧不易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盐]韵

年老逢春十三首(其六)

年老逢春春意多,波光谁染柳谁搓。

池亭正好爱不彻,草木向荣情奈何。

便把樽罍通意思,须防风雨害清和。

千红万翠中间里,似我闲人更有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年老逢春十三首(其五)

年老逢春始识春,春妍都恐属闲身。

能知青帝功夫大,肯逐后生撩乱频。

酒趁嫩醅尝格韵,花承晓露看精神。

大凡尤物难分付,造化从来不负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