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江西魏按察

双气光收紫气沈,六丝辔动使华临。

寒生柏府风霜面,清照梅花玉雪心。

一道秋江澄浊浪,千厓晓色破顽阴。

水天霞鹜吟情逸,只恐商家要作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双气汇聚,紫气下沉,驾驭六丝缰绳,显赫而来。
寒冷的北风吹过柏府,如同霜打过的脸庞,清澈的月光照亮梅花,如玉般纯洁无瑕。
秋天的江面澄清了浑浊的波浪,拂晓时分,万丈崖壁的色彩穿透了阴霾。
水天相接处,红霞映照,诗人的情感随水鸟翱翔,只担心这样的美景会引来久旱后的甘霖。

注释

双气:比喻吉祥之气。
紫气:古代认为紫气为祥瑞之气。
沈:沉入,落下。
六丝:古代驾车的六条马缰绳。
华临:显赫降临。
柏府:官署或贵族府邸,此处指代朝廷。
风霜面:形容严峻或冷酷的脸色。
梅花玉雪心:比喻梅花洁白如玉,象征高洁品格。
秋江:秋季的江面。
澄浊浪:形容江水清澈,浪花不浑浊。
顽阴:浓重的阴霾。
霞鹜:日出时的霞光与飞翔的野鸭,象征美好的景色。
吟情逸:诗人的感情随着美景而飘逸。
商家:古人常以‘商’指代天意或自然。
作霖:降下甘霖,喻指下雨。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时期的文学家李思衍所作,名为《寄江西魏按察》。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深厚情感。

“双气光收紫气沈,六丝辔动使华临。” 这两句描写了马车行驶时的壮丽场面,其中“双气”指的是车辆前进时扬起的尘土,“紫气”则是对皇家或尊贵者的象征色彩,“光收”和“沈”字眼间接表现出一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六丝辔动"形容马匹行走时缰绳轻轻摇曳,"使华临"则展现了车驾所到之处的壮观景象。

“寒生柏府风霜面,清照梅花玉雪心。” 这两句诗描写了冬天的寒冷和梅花的孤傲美。"寒生"指的是严寒中依然生机勃勃的柏树,而"柏府"则暗示了一种高洁坚韧的品格。"风霜面"形容了自然界的严酷,"清照梅花玉雪心"则是对梅花在严冬中仍保持其纯洁无暇之美的赞颂。

“一道秋江澄浊浪,千厓晓色破顽阴。” 这两句诗描绘了秋天江水清澈与日出时分的壮观景象。"一道秋江"直接指向了秋季的江河,而"澄浊浪"则是对其水质和波涛的生动描述。"千厓晓色破顽阴"中,“千厓”形容山川之多,"晓色破顽阴"则描绘了曦光穿透晨雾、驱散夜色的壮丽画面。

“水天霞鹜吟情逸,只恐商家要作霖。”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悦和内心的自在超脱。"水天霞鹜"是对水面、天空与云彩之间光影变化的描绘,而"吟情逸"则表明了诗人在这样的美景中获得了心灵上的解脱。"只恐商家要作霖"这句表达了一种担忧,即担心外界干扰破坏这种美好的氛围。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高洁与超然,以及他对于清净生活状态的向往。

收录诗词(26)

李思衍(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隆山塔院

峰顶浮图第几重,四天尘界尽虚空。

县居岛屿萦回处,海在烟霞叆叇中。

浴水垂盘旸谷日,轰雷鼙鼓怒涛风。

蓬莱咫尺阑干底,平步长桥跨玉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彭城

一水渊渟绿不波,四山玉立碧嵯峨。

城头刍石黄楼赋,台上风云赤帝歌。

竹帛有香豪杰在,山河无恙废兴多。

男儿要作千年调,戏马台高石可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万斛山

持囊簪笏紫霄閒,声价高于万斛山。

绝顶上行谁不爱,急流中退古来难。

人言进步必为相,我道知几好丐閒。

若也买田清颍上,幅巾便是进贤冠。

形式: 七言律诗

世子和前韵有自顾不才惭锡土只缘多病欠朝天之句即席次韵

雨露汪洋普汉恩,凤衔丹诏出红云。

拓开地角皆和气,净挟天河洗战尘。

尽道玺书十行下,胜如琴殿五弦薰。

乾坤兼爱无南北,何患云雷复有屯。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