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十八罗汉赞》由宋代诗人米芾所作,通过对十八罗汉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佛教中对修行者精神境界的赞美。诗中以“巍巍释能儒”开篇,将罗汉比作智慧与德行并重的圣贤,体现了他们超凡脱俗的精神风貌。
“十八大果士”则点明了罗汉的身份,即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位的修行者,象征着他们达到了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接下来,“每于垢浊世,见此无相身”,强调了罗汉在污浊世间依然保持清净本心,不被外界所染,展现出其内在的纯净与坚定。
“追貌自楚工,磷玉妙吴匠”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罗汉的形象比作楚地的工艺师和吴地的玉匠,赞美他们技艺高超,同时也暗示了罗汉在佛法修持上的精进与成就。
“种种出道韵,二幻与佛同”则进一步阐述了罗汉的修为与佛性之间的联系,通过“二幻”(即世间一切皆是虚幻)的观念,表达了罗汉对宇宙真理的深刻理解与认同。
最后,“在处为道场,五浊化净土”总结了罗汉的存在意义,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成为传播佛法、净化人心的道场,将污浊的世界转化为清净的净土,体现了罗汉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和对众生的慈悲关怀。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不仅赞美了十八罗汉的修行成就,也传达了佛教的核心理念——追求内心的清净与智慧,以及对社会的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