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昌国游洞庭西山诗八首(其七)谒毛公坛雨不果行

拟攀栖迹拜灵仙,辛苦佳期一雨愆。

短策空多探古兴,方坛刚欠访真缘。

兴怀丹篆愁云外,败意檐声客枕前。

赖是胜情初未减,锦囊添得卧游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文徵明在明末时期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向往与探索。诗中以拟想攀登山中栖息之地,向灵仙致敬的意向开篇,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期待,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雨而未能如愿前往毛公坛,这一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短策空多探古兴”,诗人手持短杖,满心期待着探寻古迹的兴奋之情,却因未能成行而感到空虚。这句诗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不甘。

“方坛刚欠访真缘”,“方坛”指毛公坛,诗人欲访之以求真知,但因雨未能成行,表达了对真理追求的渴望与遗憾。这里运用了“刚欠”二字,生动地描绘出诗人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虽近在咫尺却难以触及的无奈。

“兴怀丹篆愁云外”,诗人望着远处的愁云,心中充满了对丹篆(古代书写材料)的怀念与向往,暗示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怀念,以及对当前境遇的忧愁。

“败意檐声客枕前”,雨滴敲打屋檐的声音,让诗人躺在床上感到心情低落,进一步渲染了未能成行的失落感。

最后,“赖是胜情初未减,锦囊添得卧游篇”,尽管未能亲临现场,但诗人的热情并未减退,他将这次经历融入笔端,创作出新的作品,以弥补未能成行的遗憾。这句诗体现了文徵明面对挫折时的乐观态度和艺术创作的执着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场景描绘,展现了文徵明在自然与人文景观面前的探索精神、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面对挫折时的坚韧与乐观,是一首富有哲思与艺术魅力的作品。

收录诗词(820)

文徵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字:徵明
  • 籍贯:因先世衡山
  • 生卒年: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再和昌国游洞庭西山诗八首(其八)游资庆寺

老衲深居湖上山,松扉斜掩磬声寒。

袈裟对客妨秋定,蔬笋开厨破晚餐。

未愧逡巡留偈子,自缘疏野恋蒲团。

归来烟月篇章富,乞与幽人得细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何蓑衣故迹

尘世神仙事渺茫,绿蓑谁识老佯狂。

华夷日月寻常语,掉首当年动帝王。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福寿院残碑

秋风尘劫草离离,曾是前元福寿基。

愿力未随文字灭,有人下马读残碑。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方方壶画(其一)

烟沈密树苍山暝,波捲长空白鸟回。

细雨斜风蓑笠具,钓船何事却归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