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浮玉三首(其三)

曾访山中支遁林,厌闻钟鼓日钦钦。

百川赴海通三岛,万籁逢秋共一音。

折戟战痕谁共吊,浮杯足迹杳难寻。

鱼峰梵呗随曹植,试听云閒鸾凤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我曾探访过山中的支遁林,厌倦了每日钟鼓声让我心烦意乱。
无数河流汇入大海,连通着遥远的三座岛屿,秋天万物静寂,只听见同一声音。
那折断的兵器上留下的战争痕迹,又有谁能一同凭吊?我寻找的轻舟旧迹已难觅踪。
如同鱼峰寺的梵呗声随同曹植的诗篇,试着聆听云端间鸾凤的鸣唱。

注释

支遁林:指隐士支遁居住的山林。
钟鼓:寺庙中的报时器物,象征日常僧侣生活。
赴海:比喻河流最终汇入大海。
梵呗:佛教徒诵经的声音。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蔡肇的《游浮玉三首(其三)》。诗中,作者以访山中隐士支遁为引,表达了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喧嚣的厌倦。他描绘了山中宁静的景象,如百川汇入大海,万物在秋天同声共鸣,暗示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意境。

"折戟战痕谁共吊"一句,借物抒怀,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感慨,以及对战争残酷的反思。"浮杯足迹杳难寻"则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追寻,寻找那份遗世独立的踪迹。最后,诗人将自己比作鱼峰的梵呗声,与曹植的才情相提并论,期待在云间听到如同鸾凤鸣叫般的高雅之音,寓意着对超凡艺术境界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山水意象和历史典故,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世界的深沉思考。

收录诗词(103)

蔡肇(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游浮玉三首(其二)

中?南畔大丛林,龙象初排四众钦。

一月遍收银色界,两山相击海潮音。

安心已竟元无法,举意全抛莫浪寻。

且使后来谁措手,乐天赢得掉头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游浮玉三首(其一)

百川日夜赴清浔,此地朝宗见本心。

苍鹘养雏归绝壁,老蛟伏卵护寒金。

江昏潭火何从起,岁旱豪牛或可沉。

谁把孤根掷天外,免令游客费闲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登多景楼

卧病江边一钓舟,江光晚色净淹留。

山蟠京岘城随仄,水合中泠海共浮。

席有笙箫吹井陌,斋馀钟梵到林邱。

道人说合龙天出,未暇燃犀照九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登城见古陵墓

诸豪衰季此并吞,形势当时苦未论。

不见江山开北户,竟随玉驾走中原。

雄心尚记苍崖石,战血今消折戟痕。

枯冢至今馀拱木,夹城风雨有孤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