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斋同元美赋

游子苦行役,驱车自溟渤。

依依平生亲,斗酒日云没。

秋风亦已厉,萧条众芳歇。

何以赠君子,徙倚揽明月。

燕婉当及时,霜雪变华发。

高足蔽天衢,浮云望双阙。

令德一见疑,积毁能销骨。

中怀不复喻,邈若胡与越。

绸缪有故人,知音无仓卒。

常恐远别离,含意向明发。

形式: 古风 押[月]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的《郡斋同元美赋》,通过游子的行役之苦,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诗的开头描绘了游子奔波劳碌的情景,“游子苦行役,驱车自溟渤”,游子在长途跋涉中,驾车从遥远的地方而来。接着,“依依平生亲,斗酒日云没”两句,写出了游子与老友相聚的温馨场景,他们共饮斗酒,直到太阳西下。这不仅展现了友情的深厚,也暗含了时光流逝的无奈。

“秋风亦已厉,萧条众芳歇”描绘了秋天的景象,秋风凛冽,百花凋零,象征着美好时光的消逝。面对这样的景象,诗人不禁思考如何赠予朋友珍贵的礼物,“何以赠君子,徙倚揽明月”。他选择了明月作为赠礼,寓意着永恒与光明,希望这份礼物能够传达他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接下来,“燕婉当及时,霜雪变华发”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因为岁月无情,容颜终将老去。而“高足蔽天衢,浮云望双阙”则表达了对权贵的羡慕与向往,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追求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令德一见疑,积毁能销骨”警示人们要警惕流言蜚语的危害,即使是最美好的品德也可能因长时间的诋毁而受到侵蚀。最后,“中怀不复喻,邈若胡与越”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隔阂,仿佛身处异国他乡,难以找到共鸣的朋友。

“绸缪有故人,知音无仓卒”强调了真挚友谊的重要性,真正的知音需要时间的积累,而非一时的偶然相遇。“常恐远别离,含意向明发”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与对友人的不舍,希望即使分别,也能保持联系,如同晨光初现时的温暖与希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游子的行役经历,抒发了对友情的珍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语言深沉而富有哲思,情感真挚动人。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送元美(其一)

有凤衔灵文,栖栖北海湄。

临流理毛羽,五采以自奇。

飞如摛群星,击若朝霞披。

翱翔千仞冈,亦集梧桐枝。

一鸣叶清庙,再鸣中咸池。

凄风振大野,青云顾我悲。

世无伶伦耳,谁为度参差。

回首顾丹穴,摧藏不可持。

将止帝东园,恐令鶗鴂知。

阿閤在万里,哀号乃见疑。

啁啾榆枋间,燕雀相追随。

清光蔽白日,何当复来仪。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送元美(其二)

夙昔二三子,慷慨扬奇声。

文章凌先秦,词赋无西京。

零落如流星,各怀饥渴情。

念尔策高足,北海日以清。

顾盻当中原,冠盖徒纵横。

明发咏蓼莪,依依恋所生。

悲风蓟门来,涕泣沾我缨。

解带谢时人,驱车薄姑城。

千里见大河,踯躅浮云征。

罢酒不能别,萧萧驷马鸣。

骨肉非一身,意气乃合并。

景光老自爱,率已识荣名。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答寄俞仲蔚(其二)

郁郁龙门山,下临千仞溪。

孤桐生其间,干与浮云齐。

湍水击其隈,回波荡其涯。

野火燔其东,飞雪涂其西。

莫则止黄鹄,朝则啼鹍鸡。

悲风从天来,清商以凄凄。

伯牙不能去,倾耳中自谐。

匠石空扼腕,运斤路何阶。

琴瑟和神人,无乃非其怀。

结根既已异,雨露难独乖。

愿言俯大壑,往就长离栖。

形式: 古风

送李明府入奏

西北夏云列,飞盖亦相望。

供帐被城隅,父老皆扶将。

天子秉百度,作新大明堂。

榱桷曼且硕,抡才自南乡。

山河俯壮丽,肃穆垂衣裳。

是时薰风至,五月开未央。

既奏解愠曲,或和斯干章。

圣颜慰饥渴,帝心简四方。

冢宰上绩书,召见伏明光。

用等课高第,视事称维良。

小臣奉威灵,不得施其长。

谁谓一邑轻,治行乃无疆。

愿言备侍从,珥笔述陶唐。

策勋谅有期,遗爱匪可忘。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