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将军在战乱中的凄凉情景。"闻道将军轻壮图"一句,通过“闻道”表明作者并未亲临其境,而是从传闻中了解到将军的英勇形象。这位将军可能曾有过辉煌的战绩,但现在他的名字只剩下一个“轻壮图”,即便是一张画像也显得无比孤独与凄凉。
"螺江城下委犀渠",则是景象转换,诗人描绘了将军所在的螺江城下河流曲折,水势缓慢,形容战后的废墟与静谧。"旌旗零落沉荒服"一句,通过飘扬的旌旗和沉甸甸的荒凉服饰,展现了战争结束后遗留下的破败景象。
下片“簪履萧条返故居”表达了将军归乡的心境。簪是古代用以固定头发的装饰品,而在这里则形容将军的归途孤独与艰难。"皓首应全苏武节",诗人借苏武的故事来比喻这位将军的忠诚和坚守节操,即便是在困境中也不改变初心。
“故人谁得李陵书”则是对友人的怀念与思念。李陵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将领,以勇猛著称,但最终因为战败被流放,这里诗人通过提及李陵,表达了自己对于朋友的深切思念和无奈。
最后两句“自怜放逐无长策,空使卢谌泪满裾”则是诗人的自我哀叹。诗人感慨于自己的遭遇,无力回天,只能像唐代诗人卢谌一样,悲凉地流下泪水。
整首诗通过将军的形象和战后的凄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对于朋友、节操与命运的深刻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