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玉器者诗

泾渭不可杂,珉玉当早分。

子实旧楚客,蒙俗谬前闻。

安知理孚采,岂识质明温。

我方历上国,从洛入函辕。

扬光十贵室,驰誉四豪门。

奇声振朝邑,高价服乡村。

宁能与尔曹,瑜瑕稍辨论。

形式: 古风

翻译

泾水与渭水无法混杂,像珉石与美玉应及早区分。
你本是楚地的旧客,却让世俗的误解掩盖了过去的名声。
怎能知道你的道理被人采纳,谁又懂得你的本质温和明理。
我正游历着中原名都,从洛阳进入函谷关。
我的才名在显赫家族中传扬,声誉在四大望族中驰骋。
非凡的名声震动了朝廷,崇高的声望令乡村信服。
怎能与你们这一班人,去细细分辨玉石的瑕疵呢。

注释

泾渭:泾河与渭河,比喻界限分明。
珉玉:珉石与美玉,珉石为次等玉石,比喻好坏、高低之分。
子实:此处指你(指某人),实质。
楚客:来自楚地的人。
蒙俗:被世俗蒙蔽。
谬前闻:误解了以往的名声或传闻。
理孚采:道理被采纳或信服。
质明温:本质明智且性情温和。
上国:指中原地区,相对于边远地区而言。
洛:洛阳,古都之一。
函辕:函谷关与辕关,古代重要的关隘,这里泛指进入中原的门户。
十贵室:众多显赫的家族。
四豪门:四大望族,泛指权贵之家。
奇声:非凡的名声。
朝邑:朝廷或都城。
高价:崇高的声望。
服:使信服。
尔曹:你们这些人。
瑜瑕:瑜为美玉,瑕为玉上的瑕疵,比喻人的优点和缺点。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鲍照的《卖玉器者诗》,表达了诗人对玉器珍贵不可与凡石杂处,以及对自己身世和才能的自豪。在这里,诗人以一个卖玉人的视角,展示了自己的高洁品格和不屑于俗的人生态度。

“泾渭不可杂,珉玉当早分。”表明玉器的珍贵,不应与普通石头混杂,一定要及时辨识其价值。这里“泾渭”是指两种不同的水质,比喻高低洁污的区别,而“珉玉”则代表了最为珍贵的美玉。

“子实旧楚客,蒙俗谬前闻。”诗人自称为旧时楚地的游子,这里所谓的“蒙俗谬”,可能是指被世俗的误解或不公正对待。这里的“蒙”字用得非常好,既有蒙蔽之意,又有被误解之感。

“安知理孚采,岂识质明温。”诗人自问如何能知道何为真理,以及是否能够辨别出真正纯净温和的品性。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份和才能的自信,同时也透露出一丝自我怀疑。

“我方历上国,从洛入函辕。”这里,诗人提到自己正在游历各个国家,从洛阳进入函谷关(位于今陕西)。这表明了诗人的广泛旅行经历,也展示了他对外界的关注和了解。

“扬光十贵室,驰誉四豪门。”诗人声称自己的光芒能够照耀到十个显赫的家族,同时他的名声也传遍了四个豪门。这两句强调了诗人的才华和他所获得的社会认可。

“奇声振朝邑,高价服乡村。”这里,“奇声”可能指的是诗人非凡的声音或其才能,而这声音能够震动整个朝廷;“高价服乡村”,则是说他的名声和价值在乡村中也是被高度评价的。

最后两句“宁能与尔曹,瑜瑕稍辨论。”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才能和品德有着绝对的自信,即使是在与他人讨论或比较时,也能够略显其高下。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一个卖玉人的口吻,展现了诗人鲍照的个人才华、自我认知以及对社会地位和评价的自信。

收录诗词(202)

鲍照(南北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 字:明远
  • 生卒年:约415年~466年

相关古诗词

和王丞诗

限生归有穷,长意无已年。

秋心日迥绝,春思坐连绵。

衔协旷古愿,斟酌高代贤。

遁迹俱浮海,采药共还山。

夜听横石波,朝望宿岩烟。

明涧子沿越,飞萝予萦牵。

性好必齐遂,迹幽非妄传。

灭志身世表,藏名琴酒间。

形式: 古风

和王护军秋夕诗

散漫秋云远,萧萧霜月寒。

惊飙西北起,孤雁夜往还。

开轩当户牖,取琴试一弹。

停歌不能和,终曲久辛酸。

金气方劲杀,隆阳微且单。

泉涸甘井竭,节徙芳岁残。

生事各多少,谁共知易难。

投章心蕴结,千里途轻纨。

愿托孤老暇,觞思暂开餐。

形式: 古风

和傅大农与僚故别诗

绝节无缓响,伤雁有哀音。

非同年岁意,谁共别离心。

伊昔谬通途,冠屣预人林。

浮江望南岳,登潮窥海阴。

孰谓游居浅,慕美久相深。

萋萋春草秀,嘤嘤喜候禽。

长物尽明茂,尊盛独幽沈。

之子安所适,我方栖旧岑。

坠欢岂更接,明爱邈难寻。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咏双燕诗二首(其一)

双燕戏云崖,羽翰始差池。

出入南闺里,经过北堂陲。

意欲巢君幕,层楹不可窥。

沉吟芳岁晚,徘徊韶景移。

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