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绘了清凉山的自然美景与宁静氛围。首句“宛转溪流仄径长”,以蜿蜒的溪流和狭窄的小径开篇,营造出一条通往幽静之地的道路,引人入胜。接着“青云五里夹松篁”,描述了五里路程两旁是苍翠的松树和竹林,仿佛置身于一片绿色的云海之中,充满了生机与清新。
“凌虚全览秣陵景”一句,表达了站在高处俯瞰整个秣陵(今南京)的壮丽景色,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之情。“过刻刚消贝叶香”,则可能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空气中弥漫着贝叶(一种佛教经书的载体)的香气,暗示了清凉山的佛教文化氛围。
“城枕石头低野色,渡连桃叶澹烟光”,这两句描绘了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以及渡口与桃叶在淡烟中映衬出的宁静画面,进一步渲染了清凉山的宁静与美丽。
最后,“徵名无实兼名泯,参到清凉意亦忘”,表达了诗人深入体验清凉山的自然与人文之美后,心灵得到了净化,忘却了世俗的纷扰,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超脱。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清凉山的独特魅力,以及诗人在此地获得的精神愉悦与心灵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