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同诸贤登高甘泉山(其二)

泉山一方高,其高能几何。

不能千尺耳,罗浮之丘阿。

罗浮自海岸,万丈突巍峨。

以顶等高卑,未知孰为多。

此山系望远,地位累坡陀。

此山可远望,紫气腾冲和。

望之已可爱,而况来登歌。

即事既已高,万丈如吾何。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湛若水所作的《九日同诸贤登高甘泉山(其二)》。诗中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一同登临甘泉山的情景,通过对山势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首句“泉山一方高,其高能几何”,以“泉山”起笔,点明了登山的地点,并以疑问的语气表达了对山的高度的好奇。接着,“不能千尺耳,罗浮之丘阿”两句,将甘泉山与罗浮山进行对比,通过罗浮山的高大来衬托甘泉山的相对高度,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叹。

“罗浮自海岸,万丈突巍峨”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罗浮山的雄伟壮观,强调其高度之惊人。“以顶等高卑,未知孰为多”则表达了对山的高度难以准确衡量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接下来,“此山系望远,地位累坡陀”两句,描述了甘泉山在远处的景象,以及其地势的起伏不平,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立体感。“此山可远望,紫气腾冲和”则描绘了甘泉山在远处呈现出的紫色云气,充满了祥和之气,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受。

最后,“望之已可爱,而况来登歌”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甘泉山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期待着亲自攀登,更深入地体验这份美好。“即事既已高,万丈如吾何”则是诗人面对高山的感慨,既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体现了人类面对自然时的渺小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敬畏,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收录诗词(1594)

湛若水(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字:元明
  • 号:甘泉
  • 籍贯:广东增城
  • 生卒年:1466—1560

相关古诗词

赠王廷评俨考绩之京

往年竹园席,之子亦观光。

时违事已远,伟器但昂藏。

落笔中书召,中军棘寺郎。

上最上天去,彩云朝玉皇。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送大司成陈琴溪之南雍(其二)

圣人临雍思南国,思得司成司礼乐。

谓君德化犹在人,君之南行当不薄。

亲承诏旨出明庭,春明门外春花生。

花光一路送君行,明年君北还相迎。

形式: 古风

寓楚云台赠汤民悦二首(其一)

驻马梅村坞,何心问钓船。

别来浑梦寐,那更此延缘。

伯氏论知己,孤灯记昔年。

白龙秋望里,还约酒杯传。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寓楚云台赠汤民悦二首(其二)

武陵当日路,谁问打鱼船。

风日非人境,烟霞谢世缘。

白云来小卧,丹诀问长年。

一笑日将莫,江山画影传。

形式: 古风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