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李寄轩

寄傲知何所,行藏匪一轩。

究心无别旨,鸣道有来源。

未话先通理,声诗不在言。

相期湖上寺,执手听啼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翻译

寄托傲世之情何处寻?行为藏匿并非局限于一室。
深入研究并无其他目的,表达真理自有其根源。
无需多言,道理已在心中通透,诗歌的美并不在于字句本身。
期待在湖边寺庙相聚,携手聆听山猿的啼叫。

注释

寄傲:寄托傲世之心。
行藏:行为和隐藏的地方。
匪:非。
一轩:一室。
究心:深入研究。
别旨:其他目的。
鸣道:表达真理。
来源:根源。
未话:无需多言。
先通理:心中已通透道理。
声诗:诗歌之声。
不在言:不在于字句。
相期:期待相聚。
湖上寺:湖边寺庙。
执手:携手。
听啼猿:聆听山猿啼叫。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智愚的作品《酬李寄轩》。诗人以寄傲之情起笔,表达自己不拘于俗世,行为藏身并无固定之所的态度。"究心无别旨"表明他专注于内心追求,不执着于外在功名,而"鸣道有来源"则暗示他的思想和言论源自对大道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未话先通理"进一步强调了诗人与李寄轩交流时,无需多言便能通达道理,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思想共鸣。"声诗不在言"则指出,真正的艺术并非仅在于言辞的华丽,而是内在情感和哲理的传达。

最后,诗人期待与李寄轩在湖上的寺庙中相见,共享宁静时光,聆听自然的声音——啼猿的叫声,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超脱尘世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展现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

收录诗词(545)

释智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陈。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

  • 号:虚堂
  • 籍贯:四明象山(今属浙江)
  • 生卒年:1185年—1269年

相关古诗词

题书画什后

发挥多古迹,优彼色丝辞。

逸少观鹅处,玄晖纵墨时。

室虚蛟自触,神久树生悲。

得处何机感,寻披当尔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霞谷清夜

执昼蕴丘壑,冥机未策勋。

瓦匜消古篆,石榻伴归云。

胜事知如许,馀生无所闻。

灯花冷相笑,何可补毫分。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山行示思穆侍者

春水绿浮影,山光泻入怀。

因思善牧者,随分纳些些。

形式: 五言绝句

丹霞见灵照女图赞

冤有头,债有主。天然欲访庞翁,恰好撞著此女。

揣尽家私,瓜甜蒂苦。

因兹上下不和同,牛奶郎忙涂赤土。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