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罗汉门

谁将有性会存存,出入能知内外门。

成佛观音称大士,化身罗汉本归魂。

埔头家尽溪边竹,山脚人归雨暮村。

漫道游行空色相,个中何地不乾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鉴赏

这首诗《赴罗汉门》由清代诗人游廷元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与生动的自然描绘,展现了对生命、宇宙与佛法的深刻理解。

首联“谁将有性会存存,出入能知内外门”,以设问的方式引出主题,探讨生命与存在的本质,以及个体如何在世间自由出入,洞悉内外之别。这里的“有性”可能指人的本性或生命之源,“存存”则强调存在与生存的状态。诗人似乎在探讨个体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自我意识与存在感。

颔联“成佛观音称大士,化身罗汉本归魂”,进一步深化了对生命意义和修行路径的思考。观音菩萨被视为大士,代表着慈悲与智慧;而罗汉则是佛教中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圣者,象征着解脱与智慧的实现。这两者都是佛教中极高的成就象征,诗人通过它们表达了对精神追求与最终觉悟的向往。

颈联“埔头家尽溪边竹,山脚人归雨暮村”,转而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自然景象。埔头可能是村庄的入口,溪边竹林与山脚下的村落,构成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画面。雨暮村则暗示了一种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与前文的哲学思考形成对比,也可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

尾联“漫道游行空色相,个中何地不乾坤”,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与升华。诗人似乎在说,尽管游历于世间的种种现象(空色相)看似无常,但其中蕴含着宇宙万物的真理(乾坤)。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于生命、宇宙与佛法的深刻洞察,即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在的精神世界与宇宙法则始终不变,是永恒的真理所在。

整体而言,《赴罗汉门》不仅展示了诗人对生命、宇宙与佛法的独到见解,还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深沉而富有哲思的艺术氛围。

收录诗词(3)

游廷元(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九日会澄台即事

北去云千叠,东来水几盘。

燕台才共署,鼊屿又同官。

波冷浮槎海,烟凝隐豹峦。

文光临睥睨,斗柄近阑干。

菊澹诗情净,萸馨酒量宽。

登台怀桂棹,煮茗羡江湍。

凤翥毛抟彩,龙骧血洒汗。

弯弓不尚革,走笔自飞翰。

饬己一诚格,齐民万念攒。

焚香读周易,鸿渐喜于磐。

形式: 排律 押[寒]韵

弥陀寺

马首从东转,禅扉一径荒。

柳阴垂古井,花气近回廊。

擘荔频倾碧,烹茶浅泛黄。

山僧无俗韵,尽日检医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咏地瓜(其一)

兽掌龙蹄并有名,匀匀禹甸种初成。

自从海外传嘉植,功用而今六谷争。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咏地瓜(其二)

不是黄台旧种传,周原生处陌连阡。

青精好饭无他让,绝胜蹲鸱与玉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