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师竹杖

已师杖奇竹,坐亦不去手。

循摩莹且腻,瘦骨何蚴蟉。

丛枝抱奇节,两两相对走。

寻常出孤梢,上下分左右。

如何此独异,天产固非偶。

师初得之谁,此实世未有。

不为师所用,亦共众植朽。

愿师勿弃置,珍之比灵寿。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翻译

已经以奇特的竹杖为师,即使坐着也不愿放手。
反复抚摸竹子光滑细腻,它那瘦削的骨架多么独特弯曲。
众多枝条围绕着奇异的节段,成对地相互交错生长。
平常的竹子只长出一根枝梢,上下分布如同左右两侧。
为何这竹如此与众不同,天生就不是寻常之物。
老师最初得到它时,世间并无这样的竹子。
它并未被老师使用,也与普通的竹子一同老去。
希望老师不要丢弃它,视它如珍宝直到永恒。

注释

师:老师。
杖:竹杖。
奇:奇特。
循摩:抚摸。
莹且腻:光滑细腻。
蚴蟉:弯曲。
丛枝:众多枝条。
奇节:奇异的节段。
走:生长。
孤梢:一根枝梢。
分左右:分布两侧。
天产:天生。
非偶:不寻常。
得之:得到。
实:确实。
世未有:世间无有。
用:使用。
众植朽:普通竹子老去。
弃置:丢弃。
珍之:视如珍宝。
灵寿:永恒的生命。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书法家对一支奇特的竹杖的赞美之情。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竹杖的独特美感和作者对它的珍视。

"已师杖奇竹,坐亦不去手"表达了诗人对于这支竹杖的喜爱,不管是坐着还是站立,都离不开手中的这根竹。这里的“奇竹”指的是竹子的特殊材质或形态,而“不去手”则体现出作者对它的珍视和依恋。

"循摩莹且腻,瘦骨何蚴蟉"一句中,“循摩”意味着细心抚摸,"莹且腻"形容竹杖表面的光滑感,"瘦骨"则描绘出竹杖的线条优美,而“蚴蟉”暗示了竹杖可能带有天然的纹理或瑕疵,这些都增加了其独特性。

"丛枝抱奇节,两两相对走"描述的是竹杖上枝叶的生长形态,"奇节"指的是竹节的特殊形状,而“两两相对走”则表现出枝条之间和谐而有序的排列方式。

"寻常出孤梢,上下分左右"此句中,“寻常出孤梢”可能是指竹杖中偶尔出现的一些特殊的生长,如单独突出的梢头,而“上下分左右”则是在形容这种生长的方向性和对称美。

"如何此独异,天产固非偶"表达了诗人对于这支竹杖独一无二的赞叹,认为它是自然界中难得的奇珍。

"师初得之谁,此实世未有"诗人自称为“师”,在这里强调自己首次发现如此珍异之物,是前所未有的。

"不为师所用,亦共众植朽"表明即便这支竹杖不是用于书法,也会和其他普通的植物一样,最终归于尘土。这种对生命易逝的感慨,使诗人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

"愿师勿弃置,珍之比灵寿"最后,诗人表达了希望自己不要轻易放弃这支竹杖,而是要像珍视生命一样去珍爱它。这也反映出诗人对于自然美的尊重和欣赏。

收录诗词(863)

文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字:与可
  • 号:笑笑居士
  • 籍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 生卒年:1018~1079年

相关古诗词

飞泉山寺

东城兀高峰,爽气浮翠微。

霞光射岩壁,中有寒泉飞。

上方金仙家,煌煌启双扉。

栏干出云表,目可了四围。

我来久不下,幡影移斜晖。

风吹月中桂,天香满人衣。

远渚凫雁落,前岭牛羊归。

尚此恋幽胜,不能手聊挥。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马子山为余与贺顺之书记李仲蒙察推同年同幕作题名记复有诗督程适之书石余因和兼谢

太常旧得同科第,幕府今还次姓名。

作记马周文已赡,书丹程邈隶尤精。

定知二美能传久,从此三家觉转荣。

每对雄词观健笔,自惭孤迹附群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不饮自嘲

能诗何水曹,眼不识杯铛。

而我岂解吟,亦得不饮名。

持此以立世,可笑实浪生。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不雨

陵阳官居遇久旱,发喘浑如起新病。

已惊赤日晨可畏,更恨炎风午尤盛。

徒嗟禾黍尽焦落,无奈蝇虻转豪横。

安得神龙驾九霄,大霔满倾如倒井。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