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感遇(其二)》由明代诗人徐熥所作,描绘了诗人秋日登山的所见所感,情感深沉,意境深远。
首句“出门尽秋色”,开门见山,点明季节与环境,秋色满目,为全诗定下了一种萧瑟而富含哲理的基调。接着“策杖登寒山”一句,不仅写出了行动的开始,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坚韧。
“云来幽径迷,风急衣裳单。”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迷蒙、清冷的氛围,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孤独。云雾缭绕,小径难辨,风急衣单,更显旅途之艰难。
“林深豺虎嘷,洞古虬龙蟠。”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山中环境的险恶与神秘,豺虎啸叫,虬龙盘踞,既是对自然界的生动描绘,也是对人生险途的隐喻,暗含着对未知与挑战的畏惧与勇敢面对的态度。
“路远人烟绝,日昃不得餐。”描述了诗人长途跋涉,人迹罕至,饥渴难耐的情景,体现了旅途的艰辛与孤独,同时也蕴含了对生活不易的感慨。
“蒿藜蔽田野,中心自悲酸。”田野被蒿藜覆盖,象征着生活的困顿与艰难,诗人内心充满了悲凉与酸楚,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与痛苦。
最后,“嚱吁望绝巘,始知行路难。不如归林卧,长啸赋猗兰。”诗人感叹于山峰的高峻与道路的艰难,意识到前行之路的不易,于是产生了归隐山林、远离尘嚣的想法,通过长啸吟唱《猗兰》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的愿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揭示,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与社会的独到见解,以及在逆境中寻求精神寄托的勇气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