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

西行及馀月,身与万物旅。

鴶鵴鸣我前,千山富梅雨。

忧食及麦秋,憩劳恋槐午。

深嶂留馀春,高原逆初暑。

芳景一以移,恍若岁无主。

空缅曲宴赏,方乖浣花侣。

长为陌头人,日月不我与。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西行途中所见之景和内心感受,充满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

首句“西行及馀月,身与万物旅”开篇即点明行程,诗人与万物一同西行,暗示着旅途的漫长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接着,“鴶鵛鸣我前,千山富梅雨”两句,通过生动的鸟鸣声和满山的梅雨景象,展现了旅途中的生机与湿润之美。诗人将自己置于自然之中,与之对话,体验着四季更迭带来的不同感受。

“忧食及麦秋,憩劳恋槐午”则转而表达对生活的忧虑与对休息的渴望。麦秋时节,诗人可能在为食物担忧,而午后在槐树下小憩,心中却充满了对宁静的眷恋。这种情感的转折,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琐事的关注以及对片刻安宁的向往。

“深嶂留馀春,高原逆初暑”描绘了春天的余韵在深谷中回荡,而高原上却已感受到初夏的炎热。这不仅展现了季节变换的自然规律,也暗示了诗人旅程的不断前行,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敏感感知。

“芳景一以移,恍若岁无主”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仿佛一年的主宰权被时间悄悄夺走。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感伤,是许多文人墨客共同的情感体验。

最后,“空缅曲宴赏,方乖浣花侣。长为陌头人,日月不我与”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不可预知的忧虑。他自嘲地称自己为“陌头人”,意味着他始终在路上,无法停留享受生活,日月匆匆,似乎与他无关。这种自我反思与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展现了诗人深刻的内心世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旅途、生活、时间以及自我存在的深刻思考。它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旅行记录,更是心灵之旅的写照,充满了哲理与诗意。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古歌

豹兮苦廉,狼兮苦贪。狼心忧饥,豹身忧肥。

狼有膏而成其躯兮,豹亦忧其有皮。

疑斯用顾,智则隐雾。

同空山之岩岩兮,无相视之耽耽兮。

形式: 古风

江上晓行

蟂矶俯蟂穴,哓作十里雾。

我行忽入之,茫茫失归路。

胶舟识浮沙,闻臭辨芳杜。

岂无日轮照,仓卒不可度。

江妃惨娉婷,汉女愁延伫。

相望迷漫间,何由蹑灵步。

形式: 古风

冬夜

空堂夜深冷,欲扫庭中霜。

扫霜难扫月,留取伴明光。

形式: 五言绝句 押[阳]韵

重游齐云山

仙扃自古难再到,兹山石门常洞开。

丹崖翠蟑皆旧识,名山与我真缘哉。

昔逢珠帘卷,今见珠帘垂。

雨君深洞窈莫测,炉烟对面风吹吹。

风吹炉烟满山起,或没山腰或山觜。

移时一片兜罗绵,忽此躞身化城里。

岂惟旧游不可识,对面都如隔千里。

三姑五老望隔云,云中笑语如可闻。

似言十载陌头客,何复来探山中春。

手披云开出真相,对我嫣然果无恙。

云生云灭凡几度,石火流光问何遽。

终当祖毕向平心,来向云中抱云住。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