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绂所作的《腊日梁修撰用之以还家初散紫宸朝七字为韵命赋七首》中的第七首。诗中,诗人以自述的方式,表达了自己从山野隐士转变为朝廷官员后的心境变化。
首句“我本山泽民,浪迹随渔樵”,诗人自谦地表示自己原本只是山野间的一介平民,过着随波逐流的生活,与渔夫樵夫为伴。这种生活状态与官场的忙碌形成了鲜明对比。
接着,“岂意蒙齿录,置身事清朝”两句,诗人表达了对进入官场的意外和无奈。他未曾料到自己会成为朝廷的记录者,不得不卷入政治的漩涡之中。
“矧居翰林场,交好皆英僚”描绘了诗人身处翰林院的情景,与众多才华横溢的同僚交往。这既是一种荣耀,也意味着责任与压力。
“岁时遇伏腊,诗酒常见招”表明诗人虽然身在官场,但依然能享受节日聚会的乐趣,与朋友们饮酒赋诗,保持了一定的人情味。
“壮怀固浩浩,白发何萧萧”则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感慨。一方面,他有着豪迈的壮志,另一方面,岁月不饶人,白发已生,青春不再,这种对比让人感到一种淡淡的哀愁。
最后,“醉来目云汉,寂默神弥超”描绘了诗人醉酒后的状态。他仰望星空,内心宁静而超脱,似乎在思考人生的意义与宇宙的广阔。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从自由自在的山野生活到官场束缚的心理转变,以及在官场中寻求精神寄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