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战争导致国土破败、山河变迁的景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明尽管国家已经沦丧,但自然界的轮回依旧,城墙之下,春天的气息渐浓,草木丛生,显得格外沉重和哀伤。这不仅是对物是非人的冷漠,也反映了时局变迁带来的无常。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悲凉与激动。春天本应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发之季,但在诗人眼中,甚至连花开都带着泪水,可能是在感叹时光易逝和离别之痛,鸟鸣则让人心绪难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描写了战乱的持续与频繁,以及诗人对于家庭消息的渴望。在战争中,烽火是一种报警信号,而这里连续三个月,表明战事未休。同时,家中的书信对诗人而言,比任何贵重的金银都要珍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则是诗人的自嘲与无奈。白发代表着年龄的增长,而这里却用来比喻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消减。"搔更短"可能暗示了时间紧迫;"浑欲不胜簪"则表达了诗人面对现实无力感,连束发之用的簪都无法抗衡。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深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乱、家国和个人的深切哀思。
不详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只道梅花发,那知柳亦新。
枝枝总到地,叶叶自开春。
紫燕时翻翼,黄鹂不露身。
汉南应老尽,霸上远愁人。
岑寂双甘树,婆娑一院香。
交柯低几杖,垂实碍衣裳。
满岁如松碧,同时待菊黄。
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
洛阳昔陷没,胡马犯潼关。
天子初愁思,都人惨别颜。
清笳去宫阙,翠盖出关山。
故老仍流涕,龙髯幸再攀。
洞房环佩冷,玉殿起秋风。
秦地应新月,龙池满旧宫。
系舟今夜远,清漏往时同。
万里黄山北,园陵白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