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胡寅所作的《和坚伯梅六题》系列之一,选取了“孤芳”主题中的第七首。诗中以梅为题,描绘了梅树环绕幽居之景,表达了诗人对梅的独特情感与思考。
首句“东阁题诗得绪馀”,诗人或许在东阁题写了一首诗,余兴未尽,于是继续创作。这里的“绪馀”即余绪,指诗作之余韵或灵感的延续,暗示了诗人创作的连贯性和深厚的情感投入。
次句“溪头千树绕幽居”,描绘了一幅梅树环绕幽静居所的画面,溪流潺潺,梅树成林,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这里的“千树”不仅数量上强调了梅树之多,也象征着梅树的繁盛与生命力。
接着,“来禽青李曾何算”,诗人将梅树与来禽、青李相提并论,通过对比,突出了梅的独特之处。来禽和青李虽也是常见的果树,但在诗人的笔下,梅树却显得更加珍贵和不同寻常。
最后,“底事犹传逸少书”,诗人提出疑问:为什么梅树的故事还能流传至今,如同王羲之(逸少)的书法一样被人们铭记?这里暗含了对梅树品格的赞美,以及对历史传承的感慨。王羲之的书法在中国文化中享有极高的地位,常被用来象征高雅和卓越,诗人以此类比,表达了对梅树高尚品质的敬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梅树的描绘和对历史传承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和文化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生命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