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八景画.洞庭秋月

洞庭秋水清彻底,岳阳城头月初起。

巴山落影半湖阴,金波倒浸芙蓉翠。

须臾素景当瑶空,寒光下烛冯夷宫。

云梦微茫冰鉴里,沅湘浩荡玉壶中。

霜华初飞风浪息,万籁无声夜方寂。

仿佛湘灵汗漫游,虹桥直跨天南北。

但见鸥汀与鹭洲,折苇寒莎带浅流。

缟衣纶巾湘中老,高歌取醉岳阳楼。

回看月下西山去,湖水悠悠自东注。

洞庭咫尺西南陬,赤岸银河万里秋。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明代朱瞻基的《潇湘八景画·洞庭秋月》描绘了洞庭湖秋夜的宁静与壮丽景色。首句“洞庭秋水清彻底”展现了湖水清澈见底的特点,接着“岳阳城头月初起”点出时间是月升之时,月光照耀下的岳阳城头更显静谧。"巴山落影半湖阴"描绘了山影投在湖面的景象,"金波倒浸芙蓉翠"则以芙蓉比喻月色,显得湖光月色交相辉映。

“须臾素景当瑶空”写月光如素,照亮了整个夜空,“寒光下烛冯夷宫”暗指月光洒在水神宫殿,增添了神秘感。接下来的诗句通过“云梦微茫冰鉴里,沅湘浩荡玉壶中”将视线投向远方,湖面如冰鉴,沅湘江水在月光下流淌如玉。

“霜华初飞风浪息,万籁无声夜方寂”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寂静,仿佛湘灵仙女在月下游荡。“虹桥直跨天南北”描绘了一幅奇幻的月夜景象,如同长虹横贯天地。诗人又通过鸥汀、鹭洲、苇草和浅流,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湖畔画面。

最后,诗人借“缟衣纶巾湘中老,高歌取醉岳阳楼”表达对湖光月色的喜爱,以及在岳阳楼上饮酒作诗的豪情。结尾“回看月下西山去,湖水悠悠自东注”再次强调洞庭湖的广阔,而“洞庭咫尺西南陬,赤岸银河万里秋”则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出洞庭湖与银河相连的壮丽景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整体上,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洞庭秋月的美景,富有诗意和意境。

收录诗词(43)

朱瞻基(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即明宣宗(1425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在位期间文有“三杨”、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一时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宣德十年(1435年)驾崩,终年38岁,葬景陵。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 生卒年:1398年-1435年1月31日

相关古诗词

潇湘八景画.山市晴岚

茅屋几家山下住,长桥遥接山前路。

湖天雨过晓色开,满市晴岚带烟树。

远山近山杳霭间,前村后村相弥漫。

浮蓝积翠久不散,悬崖滴露松稍寒。

湘市老人头半白,琴仆从容随杖舄。

林外青帘卖酒家,山殽野蔌渔樵客。

洞庭春来湖水生,君山到处花冥冥。

波光澄涵横素练,树色掩映开银屏。

抚景徘徊看未足,飒飒天风满林麓。

何人独倚岳阳楼,长笛数声山水绿。

形式: 古风

潇湘八景画.平沙落雁

秋江水落波痕浅,平沙渺渺连天远。

白蘋红蓼满潇湘,枯苇黄芦迷汉沔。

鸿雁恒怜泽国秋,数声忽报楚天秋。

万里避寒违朔漠,几行带雪下汀洲。

云水微茫少矰缴,岁岁南来欢有托。

霜田岂乏稻粱谋,江村自得栖迟乐。

黄鹤楼前铁笛鸣,时惊嘹唳两三声。

湖通巴蜀寒烟净,天接荆衡暮景澄。

嗟尔迢迢自荒服,慕恋中华生计足。

行当懋德覆群生,尽使洪纤皆发育。

形式: 古风

潇湘八景画.远浦归帆

斜阳欲挂晴川树,丹霞远映潇湘浦。

洞庭湖上接星沙,万里归舟自何处。

云帆缥缈天际来,势压滔天云浪摧。

须臾已达汉江曲,江声汹涌如鸣雷。

汉阳城头夜吹角,暂从鹦鹉洲边泊。

长笛一声山月低,残灯数点江云薄。

西蜀滇南与海通,浮波来往自无穷。

暮天已卷三湘雾,晓日还悬七泽风。

突兀危楼瞰江水,临眺何人频徙倚。

寒鸦飞尽淡烟收,浩荡瑶空净如洗。

形式: 古风

潇湘八景画.渔村夕照

岳阳城头望湘浦,芳草垂杨迷古渡。

晴岚霏白夕阳红,渺渺江村天欲暮。

渔家茅屋住汀洲,罢钓归来稳系舟。

自念生涯在网罟,临风高挂向船头。

出水鲜鳞杂紫蟹,垆头有酒还堪买。

东邻西舍当此时,欢笑声余歌欸乃。

豚鱼吹浪白连天,隔江贾客促归船。

余光远映双凫外,残影半落孤鸿边。

湖上高楼云外起,下瞰湖湘千百里。

凭高一望楚天低,云树苍苍暮山紫。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