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八景画.平沙落雁

秋江水落波痕浅,平沙渺渺连天远。

白蘋红蓼满潇湘,枯苇黄芦迷汉沔。

鸿雁恒怜泽国秋,数声忽报楚天秋。

万里避寒违朔漠,几行带雪下汀洲。

云水微茫少矰缴,岁岁南来欢有托。

霜田岂乏稻粱谋,江村自得栖迟乐。

黄鹤楼前铁笛鸣,时惊嘹唳两三声。

湖通巴蜀寒烟净,天接荆衡暮景澄。

嗟尔迢迢自荒服,慕恋中华生计足。

行当懋德覆群生,尽使洪纤皆发育。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明代朱瞻基的《潇湘八景画·平沙落雁》描绘了秋天湘江边的景色。首句“秋江水落波痕浅”,展现了江面因水位下降而露出的浅浅痕迹,给人以空旷之感。接着,“平沙渺渺连天远”进一步渲染了辽阔的沙滩与无垠的天际相接的景象。

“白蘋红蓼满潇湘,枯苇黄芦迷汉沔”两句,通过白蘋、红蓼和枯苇黄芦的色彩对比,描绘出一幅萧瑟而生机盎然的秋景图。鸿雁的形象在“鸿雁恒怜泽国秋,数声忽报楚天秋”中出现,它们的叫声传递着季节的变换,也象征着远方的信息。

雁群的南飞,“万里避寒违朔漠”,暗示了它们为了温暖的气候而远离北方。它们“几行带雪下汀洲”,在雪中飞翔,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接下来的诗句,诗人将目光转向雁群的生活,赞美它们在自然中的自在与满足。

“云水微茫少矰缴,岁岁南来欢有托”表达了对雁群自由自在生活的羡慕,而“霜田岂乏稻粱谋,江村自得栖迟乐”则寓言般地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最后,诗人借黄鹤楼的笛声和湘江的开阔景色,寄寓深远的人生哲理:“黄鹤楼前铁笛鸣,时惊嘹唳两三声”,寓意着人生的短暂与壮志的追求。“湖通巴蜀寒烟净,天接荆衡暮景澄”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而“嗟尔迢迢自荒服,慕恋中华生计足”则流露出对文明社会的向往。

整首诗以雁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43)

朱瞻基(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即明宣宗(1425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在位期间文有“三杨”、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一时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宣德十年(1435年)驾崩,终年38岁,葬景陵。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 生卒年:1398年-1435年1月31日

相关古诗词

潇湘八景画.远浦归帆

斜阳欲挂晴川树,丹霞远映潇湘浦。

洞庭湖上接星沙,万里归舟自何处。

云帆缥缈天际来,势压滔天云浪摧。

须臾已达汉江曲,江声汹涌如鸣雷。

汉阳城头夜吹角,暂从鹦鹉洲边泊。

长笛一声山月低,残灯数点江云薄。

西蜀滇南与海通,浮波来往自无穷。

暮天已卷三湘雾,晓日还悬七泽风。

突兀危楼瞰江水,临眺何人频徙倚。

寒鸦飞尽淡烟收,浩荡瑶空净如洗。

形式: 古风

潇湘八景画.渔村夕照

岳阳城头望湘浦,芳草垂杨迷古渡。

晴岚霏白夕阳红,渺渺江村天欲暮。

渔家茅屋住汀洲,罢钓归来稳系舟。

自念生涯在网罟,临风高挂向船头。

出水鲜鳞杂紫蟹,垆头有酒还堪买。

东邻西舍当此时,欢笑声余歌欸乃。

豚鱼吹浪白连天,隔江贾客促归船。

余光远映双凫外,残影半落孤鸿边。

湖上高楼云外起,下瞰湖湘千百里。

凭高一望楚天低,云树苍苍暮山紫。

形式: 古风

潇湘八景画.烟寺晚钟

烟光漠漠春山紫,古寺深藏万松里。

夕阳西坠群壑阴,隔林蔼蔼疏钟起。

潇湘无风波浪停,恍如水底鸣长鲸。

山僧策杖归来晚,遥听穿云百八声。

缓急因风如断续,远彻山阿并水曲。

已随暮角响江城,更送樵歌出林麓。

乘桥二客心悠然,偶立遥看瀑布泉。

高山流水有深意,咫尺不闻音韵传。

乾坤无尘万籁静,朗然空谷声相应。

高秋正遇晓霜清,分明若向丰山听。

形式: 古风

潇湘八景画.江天暮雪

大江东去天连水,薄暮萧萧朔风起。

须臾吹却冻云同,六花乱撒沧波里。

桥南桥北树槎牙,隔浦纷纷集晚鸦。

马嘶百折蟠云路,犬吠孤村卖酒家。

俯仰山川同一色,眼前不辨浪花白。

茫茫七泽与三湘,分明皓彩遥相射。

渔翁独酌寒江滨,顷刻琼瑶飞满身。

得鱼醉唱湖南曲,欸乃一声天地春。

有时倚棹弄长笛,洞庭景物清无敌。

中流迢递望君山,但见遥空耸银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