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引鼻牵回野鸭儿,升堂卷席便高飞。
后来要识吾宗旨,试看而今是甚时。
这首诗以野鸭为喻,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引诱野鸭归来的场景,暗示着某种引导或诱惑的力量,但当它被引入室内,即刻展翅高飞,显示出对自由和本性的追求。诗人借此表达自己的立场,告诫读者若想理解他的真意,应观察当下的现实情境,暗示着真理或原则在世俗环境中可能不易察觉,需要仔细体味。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引诱与逃脱、表面与深层的意图进行对照,寓言性较强,富有哲理。整体风格简洁明快,通过日常小事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禅宗诗的特点,即以寻常事物揭示不凡智慧。
不详
千年滞货无人顾,拈起从教著价看。
一口直饶酬得过,泐潭山更过西山。
小小蛇儿大大身,曾吞众象空巴陵。
归蟠故山骨欲槁,混入草木人更徵。
瞎屡生,甚手脚,不善提持休捉摸。
枯木形骸似等闲,触著伤人毒无药。
寿昌师,怜老病,远远遣来相问讯。
拟欲庵头伴老夫,预忧十月霜风劲。
著把火,津送渠,依旧令教侍坐隅。
重告之曰,蛇乎蛇乎,当如云门应机忽突出,莫学严阳到老安其庐。
庵前乌龟久不见,一夜雷雨忽然出。
东山老汉眼■痴,近前问讯定光佛。
直指示众重说偈,瞿昙舍身得其半。
东山和出一字无,擘破面门君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