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歙州民与睦州民,比似吴儿大较贫。
为问山中有何好,山中剩有读书人。
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山中读书人的赞美之情的诗句。"歙州民与睦州民,比似吴儿大较贫",通过将歙州和睦州的人比作相对于富裕的吴地人更为贫穷,描绘了当时边远地区的经济困难。然而,在这种艰苦环境中,诗人发现了一丝希望和美好,即"山中剩有读书人"。这表明在物质匮乏的地方,精神文化的追求依然存在,而且是那里的居民所保持的珍贵之物。
诗人的这一观察和赞赏,不仅反映了他对知识分子的尊重,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文化传承与个人修养的重视。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贫困、追求精神富足的人生态度。在中国文学史上,这样的主题屡见不鲜,它强调了教育和学习在提升民众素质、抵御生活艰辛中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这几句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对比和反差的手法,突出了山中读书人的独特价值和社会文化意义。
不详
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蕨拳欲动茗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青溪元是歙东乡,吾祖于时肯宝黄。
避地江南结庐处,同时邻舍有严光。
花间预想到家时,笋蕨堆盘荐酒卮。
点检儿童参小学,招呼朋友说新诗。
野桃篱落鹊双鸣,春晓微寒放嫩晴。
汛扫松楸家已近,犹馀七日是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