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雉儿行

当年江上扬风舲,淮山望极排空青。

今登天柱赏潜皖,元是吾家翡翠屏。

禅丛一室因栖寄,选胜寻幽辨真伪。

虚廊揩藓读残碑,三百年前刊异事。

此山开辟至唐初,乾元中作金仙居。

彭门大师曰崇惠,裁基创始成茅庐。

牛头道化将雄镇,浮世劳生未知信。

乘开石上诵莲文,非谓疏慵效精进。

空山白昼接清宵,坏衲披肩度寂寥。

玲珑宛转断人虑,七轴圆音震海潮。

奇哉有物名缘会,锦绣毛衣胜綵绘。

常伴山鸡与鹧鸪,优游饮啄烟霞外。

山梁畴昔叹时哉,此日祇园应世来。

昂头敛翼傍禅石,下风侧听忘惊猜。

醍醐洒尽烧心火,暮去朝还无不可。

宜成永向佛菩提,春燕秋鸿岂知我。

俄闻荒草蜕其身,梦魂夜告生为人。

幽奇溪石验端的,右胁遗翎迹尚新。

妙龄自厌居民俗,祝发依师隐林麓。

他经虽授难遽通,唯有芬陀利精熟。

师因叹息省前缘,法种慈熏岂偶然。

立名定体标殊特,灵休表示为佳传。

闲行宴坐何超脱,古鉴无尘罢挥拂。

登高临远快幽情,满目风光旧时物。

几席巾瓶侍服勤,阒阒孜孜十九春。

西原危坐顺圆寂,戒珠数粒辉香薪。

真源始觉初无碍,月转辽空水归海。

千圣徒中孰后生,一片灵台长不昧。

回观轮里漫啁啾,暖日和风戏未休。

恩冤追逐荡不返,六道三途岂自由。

君不见潘安誇射赋,洞尔胸兮穿尔嗉。

又不见退之咏猎诗,马前五色堕离披。

云间哮击惧鹰隼,草中窜伏忧狐狸。

鲁恭去后无消息,更有仁恩沾动植。

桑下驯游哺影时,未必儿童能隐恻。

浮屠窣堵镇盘冈,累闻继夕腾禅光。

圣贤田地亦如此,方寸凡情未可量。

蜀川鹦鹉持经法,舍利精荧满金匣。

至今忌日惨岩峦,群类悲鸣绕层塔。

近岁濡须释子家,松枝雀化皆称嗟。

纤毫不动几寒暑,翻然只恐临苍霞。

贤王国士称奇绝,巨石丰碑争颂说。

妙墨高文灿斗星,陵迁谷变相磨灭。

也知灵识尽超冥,證出斯禽事显明。

寄言嗜欲沈迷者,请看天柱雉儿行。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歌咏了一个僧人在名山大川中的修道生涯,充满了对佛法的虔诚与对自然美景的赞叹。诗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田园图,每一句都透露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禅宗的理解。

首先,"当年江上扬风舲,淮山望极排空青" 这两句以宏伟的画面展开了诗篇,描绘了往昔在江河之上乘舟而行,以及仰望淮山壮丽景色。接着,"今登天柱赏潜皖,元是吾家翡翠屏" 描述了作者现身登临天柱山的壮观,并将其比喻为自己家园中的翡翠之屏。

诗中还穿插着对佛教禅修生活的描写,如"禅丛一室因栖寄,选胜寻幽辨真伪" 表示了作者在僧侣林立的环境中寻找静谧之所,以探求心灵的真实与否。"虚廊揩藓读残碑,三百年前刊异事" 则显示了对历史文化遗迹的尊崇与探索。

此外,诗人还提及了山中的古寺和历代高僧,如彭门大师崇惠、牛头道化等,这些都是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佛法的敬仰,以及他对历史传承的深刻理解。

诗歌还通过"常伴山鸡与鹧鸪,优游饮啄烟霞外" 这样的句子,展现了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这种境界不仅是对肉身的超脱,也是心灵层面的解放。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内涵,展示了一种超然物外、心向佛法的生活状态。它不仅是一次个人修行的记录,更是一次文化与自然的交融,是对精神家园的无尽赞歌。

收录诗词(1)

利书记(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句(其一)

嘉陵横其阴,剑门屹其阳。

绿野宋江细,绝磴九陇长。

黑水环禹迹,青原带秦疆。

蜀道万里险,黎城千古荒。

形式: 押[阳]韵

玉台体(其四)

朱杨冉冉四垂春,绿雾低迷惨去程。

斜日半山烟半岭,人生不合遇倾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玉台体(其三)

行云一梦去无踪,凤尾罗衾翠谩重。

人寿几何禁此别,海棠花下悔相逢。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冬]韵

玉台体(其二)

六曲鸳屏紫玉环,寐衣红地绣双鸾。

相思未必君如我,一夜芙蓉翠露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