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昌化县双溪馆

奔流槛外薄溪鸣,曾入坡仙拄杖声。

天目远连山势曲,路头争说县官清。

林重鸟爱冲烟没,桥毁人看涉水行。

忙里能偷此閒乐,抗尘宁复叹劳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奔腾的流水在栏杆外的浅溪中发出潺潺声响,仿佛曾经是苏东坡拄杖行走时的回声。
天目山蜿蜒连绵,山势曲折,路边的人们谈论着县令的清廉公正。
树林茂密,鸟儿喜欢穿过烟雾消失,桥梁损坏,人们只能涉水过河。
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偷得这份闲暇的乐趣,面对尘世纷扰,又怎能再感叹生活的劳累。

注释

奔流:形容水流湍急。
槛外:栏杆外面。
坡仙:指苏轼,因其诗文才情被尊称为‘坡仙’。
拄杖声:苏轼行走时手杖触地的声音。
天目:山名。
远连:连接远方。
山势曲:山脉弯曲。
县官清:县令清廉。
林重:树木茂密。
鸟爱冲烟:鸟儿喜欢穿过烟雾。
桥毁:桥梁损坏。
涉水行:徒步涉水过河。
忙里:忙碌之中。
抗尘:对抗尘世。
叹劳生:感叹生活的劳累。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幽的山村景象和作者在自然中的情感体验。开篇“奔流槛外薄溪鸣,曾入坡仙拄杖声”两句,通过溪水的流淌声和古代高士(坡仙)手持拐杖的形象,展现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

“天目远连山势曲,路头争说县官清”两句,则通过描写山势蜿蜒和人们在路边议论县官廉洁的情形,表达了对清正官员的赞誉,同时也映射出诗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

“林重鸟爱冲烟没,桥毁人看涉水行”两句,通过茂密的树林和鸟儿在烟雾中自由飞翔,以及人们观望着河流上的破桥,体现了自然景物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对比,反映出一种生动的生活场景。

最后,“忙里能偷此閒乐,抗尘宁复叹劳生”两句,表达了诗人在忙碌中寻找片刻闲情的意愿,以及对尘世繁华和人生苦累的感慨。通过“偷閒乐”的动作,诗人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心境。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还透露了他对于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136)

张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南宋文学家,寓居临安(现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他又是宋末著名诗词家张炎的曾祖,是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

  • 号:约斋
  • 籍贯:先世成纪(今甘肃天水)
  • 生卒年:1153—1221?

相关古诗词

题画二首(其二)

草树秋声合,乾坤夜气生。

念閒无复梦,坐久屡闻更。

未试从长剑,相亲幸短檠。

欠伸聊觅枕,谁会此时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题画二首(其一)

几欲疏方沼,泓澄豢小鱼。

画屏先我意,觅句为君书。

扇举萍疑动,纱明水一如。

林塘能早就,肯但植芙蕖。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题临川道中玉虚观

拔宅清都去不还,尚留仙事警其顽。

灵茅岁久香犹发,丹井功成水自閒。

日转空庭松影瘦,雨馀幽径藓痕斑。

云軿鹤驾何曾远,满耳天风吹佩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赠崇先寺长老

飞骑原头快著鞭,暮溪呼艇访幽禅。

霜轻正属收橙月,雨霁真成种麦天。

问答因缘随处是,推敲事业此生专。

无尘幸有西偏竹,浴罢从师借枕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