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沈辽所作的《古兴十六首》中的第三首。沈辽以深沉的哲理思考和对世事的洞察,表达了对于人生、权力与才能关系的深刻见解。
“我不叹白发,安得新少年。”诗人开篇即以白发为引子,表达出对青春不再的感慨,但紧接着却反其道而行之,提出“安得新少年”,即如何能够重新获得年轻的状态或心态。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实则蕴含着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新生可能性的渴望。
“往者不失势,后来岂能贤。”此句对比过去与未来,指出过去的权势并非必然导致后来者的贤能。这里暗含了对权力与道德、能力之间关系的反思,即权力本身并不能保证一个人的品德或才能。
“世间亦多士,倚伏良有缘。”诗人认为,在这个世界上,人才众多,但机遇与命运的安排往往难以预料。这句话既是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也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强调了机遇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
“寄语夸夺子,古人已皆然。”最后两句,诗人以一种超脱的态度,对那些追求名利、争强好胜的人发出告诫,指出这种行为自古以来就存在,并非现代社会独有。这不仅是对当代人的提醒,也体现了诗人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探讨了时间、权力、机遇以及人性等多重主题,展现了沈辽作为一位思想深邃的诗人,对于生活和世界的独特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