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岁时书事(其三)》由宋代诗人张侃所作,通过对比古今之人的处世态度与行为选择,表达了对古代贤达士气志高洁、不随波逐流的赞美,以及对当下社会风气中追求名利、忽视道德操守现象的批判。
首句“夜长何漫漫,谁为劳者辞”描绘了夜晚漫长,无人为劳苦之人发声的情景,暗喻社会中劳苦者的艰辛与不公。接着,“致身清明朝,谁为感遇诗”则表达了对古代贤达士在清明朝代中坚守正直、不为世俗所动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问在当今社会,又有谁会为他们的遭遇和情感写诗表达同情。
“古来贤达士,气志不肯卑”强调了古人高尚的气节和坚定的意志,他们不向世俗低头。“曳裾非素习,不过祈人知”指出古人并非天生就喜欢抛头露面,而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才愿意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品德。
“一言偶相契,遂踵萧何规”提到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古人与贤相萧何产生了共鸣,遵循了他的建议或指导,进一步赞扬了古人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呜呼今不然,车马日以驰”,感叹如今社会风气急功近利,人们忙于追逐名利,忽略了内心的平静与道德的坚守。“朱门极富贵,长途多寒饥”描绘了权贵之家的奢华与普通百姓的困苦,揭示了社会贫富差距的现实。“立身荣辱中,每见无不为”指出在荣辱交加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平生毅然节,反为今所亏”表达了对古人坚持原则、不随波逐流的品质在当代社会中逐渐缺失的惋惜。“赧颜度朝夕,同队如小儿”形容人们在社会压力下,如同一群没有主见的小孩,失去了自我。“结茅枕吴羌,清名万代垂”则是对古代隐士生活的一种向往,希望在未来的岁月里,能有人继续坚守清廉的名声。
整首诗通过对古今社会风气的对比,表达了对古代贤达士高尚品格的赞美,以及对现代社会中道德沦丧现象的忧虑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