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乐.临江道中

护霜云澹兰皋暮,行人怕临昏晚。

皓月明楼,梧桐雨叶,一片离愁难剪。

殊乡异景,奈频易寒暄,屡更茵簟。

案牍纷纭,夜深犹看两三卷。

平川回棹未久,简书还授命,又催程限。

贡浦南游,桃江西下,还是水行陆转。天寒雁远。

但独拥兰衾,枕檀谁荐。再促征车,月华犹未敛。

形式: 词牌: 齐天乐

翻译

霜云轻淡笼罩着傍晚的兰草滩边,行旅之人畏惧接近黄昏时刻。
明亮皓月照耀着高楼,梧桐叶上洒落着秋雨,离别的愁绪难以剪断。
身处异乡,景色变换频繁,天气忽冷忽热,更换多次卧具。
堆积如山的公文,深夜还在批阅,只看了两三卷。
刚刚划船返回平野,就接到新的命令,催促行程,期限紧迫。
继续南下贡浦,西行桃江,依旧是水上路途,天寒雁阵渐远。
只能独自拥着兰花被,无人共枕,檀香也无法安慰。再次催促马车启程,月光仍未收敛。

注释

兰皋:长满兰草的水边高地。
行人:行旅之人。
昏晚:傍晚时分。
皓月:明亮的月亮。
贡浦:地名,可能指贡河之滨。
桃江:地名,可能指桃源江。
兰衾:兰花图案的被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行旅之人的孤独与寂寞之情。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凄凉与不舍。首句“护霜云澹兰皋暮”设置了一种秋末冬初的萧瑟氛围,而“行人怕临昏晚”则透露出旅行者的孤独和对夜色的忧虑。

接下来的“皓月明楼,梧桐雨叶,一片离愁难剪”更深化了这种情感。这里的“皓月”象征着清冷与孤寂,而“梧桐雨叶”则是秋夜特有的景象,“一片离愁难剪”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不舍与哀愁。

中间部分“殊乡异景,奈频易寒暄,屡更茵簟。案牍纷纭,夜深犹看两三卷”显示出诗人在异乡的孤独感受以及他对书籍的依赖,以此来排解寂寞。

尾部“平川回棹未久,简书还授命,又催程限。贡浦南游,桃江西下,还是水行陆转”透露了诗人旅途中的匆忙与被迫离开的无奈。而最后的“天寒雁远。但独拥兰衾,枕檀谁荐。再促征车,月华犹未敛”则将这种寂寞推向高潮,通过对远去大雁和孤独睡眠的描写,以及急促的行程安排,强化了诗人的哀愁与无助感。

整体来说,这首诗是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同时也是一曲深情的行旅之歌,它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景象,勾勒出一个旅行者在寒冷夜晚中的孤独与寂寞。

收录诗词(89)

杨泽民(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应天长

夭桃弄粉,繁杏透香,依然旧日颜色。

奈彼妒花风雨,连阴过寒食。金钗试寻妙客。

正昼永、院深人寂。善歌更解舞,传闻触处声藉。

当日俊游时,屡向平康,吟咏共题壁。

自后纵经回曲,难寻阿姨宅。芳华苑,罗绮陌。

怎断得、怪踪狂迹。惯来往,柳外花间,莺燕都识。

形式: 词牌: 应天长

花犯.桃花

百花中,夭桃秀色,堪餐作珍味。

武陵溪上,□宋玉墙头,全胜姝丽。

去年此日佳人倚。凝情心暗喜。

恨未得、合欢鸳帐,归来犹半被。

寻春记前约因□,题诗算怎耐、相思憔悴。

攀玩对、东君道,莫教轻坠。

尖纤向、鬓边戴秀,芳艳在、多情云翠里。

看媚脸、与花争好,休夸空觅水。

形式: 词牌: 花犯

苏幕遮

日烘晴,风却暑。帘幕中间,紫燕呢喃语。

嫩竹新荷初沐雨。曲槛幽轩,四面明窗举。

夏初临,春又去。不愿封侯,祗怕为羁旅。

溪上故人无恙否。欲唱菱歌,发棹归南浦。

形式: 词牌: 苏幕遮

诉衷情令

眼前时果漫堆盘。莫是又贪酸。

因何近来销减,微褪脸霞丹。还只为,枕衾闲。

泪痕斑。我能医疗,一服收功,只霎时间。

形式: 词牌: 诉衷情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