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翠阁

我家山水间,耳目厌华丽。

闻道浙西山,经年通梦寐。

从为远游客,忘却归来计。

欲买湖上田,谢绝人间世。

湖山多变态,横斜光景异。

随山转朱阁,临顾穷幽邃。

惟有宣公楼,浮空堆乱翠。

疑是水仙人,临墙露高髻。

道人迹爱山,朝昏阅终岁。

最爱烟雨中,半掩青罗袂。

我来悲岁晚,风霜扫昏翳。

不见岭头云,未尽登临意。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居住在山水之间,耳朵和眼睛已厌倦了繁华华丽。
听说浙西的山川,整年都出现在我的梦境中。
我曾是个远方的游子,甚至忘记回家的打算。
渴望买下湖边的田地,以此远离尘世的纷扰。
湖光山色变化万千,光影交错,景象奇特。
随着山势,朱红色的楼阁蜿蜒,俯瞰幽深之处。
只有宣公楼,像一堆堆乱翠浮在空中。
仿佛水仙仙子,靠墙而立,露出高高的发髻。
道人喜爱山林,早晚在此度过一年又一年。
最喜欢的是烟雨朦胧中,湖面半遮着青罗衣袖。
我来到这里感叹岁月已晚,风霜洗净了昏暗。
未能见到岭头的云雾,心中的游览之意并未消减。

注释

山水间:居住的山水环境。
厌华丽:对华丽感到厌倦。
浙西山:指某个具体的浙江西部山脉。
经年:整年。
远游客:远方的游子。
忘却归来计:忘记回家的念头。
湖上田:湖边的田地。
人间世:尘世。
湖山多变态:湖光山色变化多端。
横斜光景异:光影交错,景色奇异。
宣公楼:一座楼阁。
堆乱翠:像一堆堆绿色。
水仙人:神话中的仙女。
高髻:高高的发髻。
道人:修道之人。
朝昏:早晚。
阅终岁:度过一年。
烟雨中:在烟雨之中。
青罗袂:青色的罗衣袖。
悲岁晚:感叹岁月已晚。
风霜扫昏翳:风霜洗净了昏暗。
岭头云:山岭上的云雾。
登临意:游览的心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陈师道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受。他厌倦了尘世的繁华,心向浙西的山水,甚至梦想着在那里度过经年。他渴望远离喧嚣,购置湖畔田地,完全融入自然之中。湖光山色变化无穷,阁楼随山势蜿蜒,宣公楼如堆翠般浮于空中,仿佛水仙仙女临窗而立。诗人喜欢在山中度过朝夕,尤其享受烟雨蒙蒙中的宁静,青罗衣裳半遮,增添了几分诗意。

诗人感叹岁晚风霜,但仍不愿放弃登高望远的兴致,期待能再见岭头云雾,以抒发未尽的游兴。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山水之美的深深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750)

陈师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一字无己,汉族。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 字:履常
  • 号:后山居士
  • 籍贯:彭城(今江苏徐州)
  • 生卒年:1053~1102

相关古诗词

幼岭

外家英俊场,季氏不好弄。

用意丘壑间,颇以石自奉。

谁言拳握间,意作万牛重。

岱宗小天下,不办一席用。

形式: 古风

田家

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

秋来公事急,出处不待时。

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

人言田家乐,尔苦人得知。

形式: 古风

石氏画苑

卒行无好步,事忙不草书。

能事不促迫,快手多粗疏。

君看荷苇槲叶扇,崔家仲叔三人俱。

扫除事物费岁月,收定神气忘形躯。

恍然有得夺天巧,衰颜生态能相如。

市师信手无赢馀,一日画出东封图。

眼前百口怪神速,背后千指争邪?。

君家画苑倾东都,锦囊玉轴行盈车。

补完破碎收亡逋,欲得不计有与无。

问君此病何当祛,君言无事聊自娱。

世间何事非迷途,挟策未必贤樗蒲。

苑中最爱文与苏,情亲不独生同闾。

自谓知子谁如余,叔也不痴回不愚。

怜君用意常勤劬,挥毫洒墨填空虚。

风梢雨叶出新意,老树僵立何年枯。

我生百事不留意,外物不足烦驱除。

翰墨才能记名字,模临写貌无工夫。

见溺不救危不扶,独无一物充庖厨。

看君发漆颜丹朱,意气健如生马驹。

逢人不信六十馀,郁然一茎无白须。

吕翁落寞起钓屠,南山四老东宫须。

人生晚达有如此,应笑虞翻早著书。

形式: 古风

示三子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