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自题听雪小照

兀对残灯读。听窗前、萧萧一片,寒声敲竹。

坐到夜深风更紧,壁暗灯花如菽。

觉翠袖、衣单生粟。

自起钩帘看夜色,厌梅梢、万点临流玉。

飞霰急,响高屋。乱云堆絮迷空谷。

入苍茫、冰花冷蕊,不分林麓。

多少诗情频到耳,花气薰人芬馥。

特写入、生绡横幅。

岂为平生偏爱雪,为人间、留取真眉目。

栏干曲,立幽独。

形式: 词牌: 贺新郎

鉴赏

这首《金缕曲·自题听雪小照》由清代女诗人顾太清所作,描绘了冬夜听雪的情景,充满了浓厚的个人情感与细腻的自然描写。

开篇“兀对残灯读”,诗人独自面对着即将熄灭的灯火,沉浸在阅读之中。这一句营造出一种孤寂而专注的氛围,仿佛在静谧的夜晚,只有诗人的思绪与书籍相伴。接着,“听窗前、萧萧一片,寒声敲竹”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寒冷而宁静的冬夜场景,竹叶在风中轻轻摇曳,发出细微的声响,这声音如同自然界的低语,增添了几分神秘与诗意。

“坐到夜深风更紧,壁暗灯花如菽”进一步渲染了夜的深沉与环境的寂静,风力加大,使得四周更加寒冷,墙壁似乎也因寒冷而变得暗淡,灯花如同豆粒般大小,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与外界的寒冷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既孤独又坚韧的意境。

“觉翠袖、衣单生粟。自起钩帘看夜色,厌梅梢、万点临流玉。飞霰急,响高屋。”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在寒冷中感受到的寒冷,以及对窗外景象的观察。梅树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雪花,如同玉石一般,飞雪急促地落下,击打在高高的屋檐上,发出清脆的声音。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壮观,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深喜爱与感慨。

“乱云堆絮迷空谷。入苍茫、冰花冷蕊,不分林麓。”诗人进一步扩展了视野,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描述了云层如同堆积的棉絮,覆盖了整个山谷,冰花与冷蕊在林间若隐若现,模糊了山林的界限。这种景象既壮丽又神秘,充满了自然界的野性和力量。

“多少诗情频到耳,花气薰人芬馥。特写入、生绡横幅。”诗人在此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感悟和创作的冲动,诗情涌动,花香扑鼻,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决定将眼前的美景以生绢横幅的形式记录下来,留下这份珍贵的记忆。

“岂为平生偏爱雪,为人间、留取真眉目。栏干曲,立幽独。”最后,诗人揭示了创作的真正动机——并非单纯因为对雪的喜爱,而是为了留住这份真实与美好,让世人能够感受到自然之美。站在栏杆旁,诗人独自站立,内心充满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独特情感,同时也体现了其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收录诗词(364)

顾太清(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名春。原姓西林觉罗氏。嫁为贝勒奕绘的侧福晋。她为现代文学界公认为“清代第一女词人”。晚年以道号“云槎外史”之名著作小说《红楼梦影》,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说家。其文采见识,非同凡响,因而八旗论词,有“男中成容若(纳兰性德),女中太清春()”之语[1]。   不仅才华绝世,而且生得清秀,身量适中,温婉贤淑。令奕绘钟情十分。虽为侧福晋一生却诞育了四子三女,其中几位儿子都有很大作为

  • 字:梅仙
  • 籍贯:满洲镶蓝旗
  • 生卒年:1799-1876

相关古诗词

一剪梅.闻云姜渡河信

闻道行程已渡黄。江北淮南,云树苍茫。

锦书春信远相将。嗟我怀人,实彼周行。

两岸青山客梦长。千里之思,一日难忘。

绿杨城郭近雷塘。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形式: 词牌: 一剪梅

杏花天.同游南谷,云林妹先返,怅然赋此

倚楼目送人归去。望不尽、杏花深处。

香车转过山前路。苦被垂杨遮住。

方七日、唱予和汝。匆匆返、去而不顾。

虽云小别愁难诉。彼此相思情互。

形式: 词牌: 杏花天

乳燕飞.挽许金桥侄,呈珊枝嫂

日暮忽闻讣。蓦传来、金桥厌世,痛心惊仆。

三日云何成长往,莫是庸医耽误。

廿八岁、摧残玉树。

母老家贫情特惨,况安人、年少娇儿孺。

伤心事,竟难诉。箪瓢陋巷安其素。

最难忘、音容笑貌,翩翩风度。

断简残篇零落散,渺渺钱塘归路。

何日葬、半山坟墓。

哭不成声心已醉,挽斯人、未尽斯人苦。

权当作,招魂赋。

形式: 词牌: 贺新郎

如梦令.送春

昨日送春归了,枝上残红渐少。

帘外绿阴多,满地落花谁扫。

休扫,休扫,一任东风吹老。

形式: 词牌: 如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