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曙后月华犹冷湿,自知坐卧逼天宫。
晨鸡未暇鸣山底,早日先来照屋东。
人世驱驰方丈内,海波摇动一杯中。
伴师长住应难住,归去仍须入俗笼。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晨的山中禅居景象。开篇“曙后月华犹冷湿,自知坐卧逼天宫”两句,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拂晓时分,窗外残月尚未隐去,而室内依旧保持着夜间的清凉和静谧。诗人通过“自知坐卧逼天宫”的设定,将个人空间与广阔天地相联系,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接近自然之境界。
接着,“晨鸡未暇鸣山底,早日先来照屋东”两句,则是对时间流转的细致描绘。晨鸡尚未开始清醒时分的叫声,而早晨的阳光却已经悄然爬上屋顶的东侧。这不仅展示了诗人对于自然节律的观察,也反映出山中禅居与世俗时间感知的差异。
“人世驱驰方丈内,海波摇动一杯中”两句,则是通过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红尘滚滚与个人宁静生活空间的深刻体悟。尽管外界纷扰复杂,但在这方寸之间,却能以一杯酒来象征性地体验到海洋波涛,这种对比强调了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宁静。
最后,“伴师长住应难住,归去仍须入俗笼”两句,流露出诗人对于禅修生活的向往与无奈。尽管在山中与师傅相伴是多么愉悦,但终究无法永驻,而必须回到俗世之中。这不仅表达了对出离红尘的渴望,也揭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
整首诗通过对山中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禅修和心灵宁静的深切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于世俗纷扰的无奈和对出离尘世的向往。
不详
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像于严陵祠配享
岂知平地似天台,朱户深沈别径开。
曳响露蝉穿树去,斜行沙鸟向池来。
窗中早月当琴榻,墙上秋山入酒杯。
何事此中如世外,应缘羊祜是仙才。
师步有云随,师情唯鹤知。萝迷收?路,雪隔出溪时。
竹狖窥沙井,岩禽停桧枝。
由来傲卿相,卧稳答书迟。
地灵直是饶风雨,杉桧老于云雨间。
只讶窗中常见海,方知砌下更多山。
远泉势曲犹须引,野果枝低可要攀。
若把重门谕玄寂,何妨善闭却无关。
名场失手一年年,月桂尝闻到手边。
谁道高情偏似鹤,自云长啸不如蝉。
众花交艳多成实,深井通潮半杂泉。
却是偶然行未到,元来有路上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