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宋朝时期社会贫富差距的鲜明对比,以及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通过描述去年山中百姓仅能以橡实和?根为食的艰苦生活,以及今年橡实价格上涨导致生活更加艰难的情景,诗人展现了底层民众生活的不易。
首句“去年山中无黍稷”,点明去年山中粮食歉收,暗示了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导致的粮食短缺。接着,“只有?根并橡实”一句,具体说明了百姓在粮食短缺时只能依赖这些低营养价值的食物维持生计。
“?根作面如食蜜,橡实炊饭如剥栗”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根和橡实的食用方式。?根做成的食物甜如蜂蜜,橡实煮成的饭粒硬如栗子,形象地展示了食物的口感和制作过程,同时也反映了食物的稀缺性和质量低下。
接下来,“东家有钱食橡实,西家无钱惟食?”一句,通过对比东家和西家的经济状况,揭示了社会贫富差距。东家虽然有钱,但选择食用橡实,而西家因经济条件限制,只能吃?根,进一步突出了贫富之间的巨大鸿沟。
最后,“今年?尽橡实贵,山中人作寒蝉枯”两句,总结了今年的情况。由于橡实价格的上涨,山中人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他们仿佛成了被严冬冻结的寒蝉,生命活力殆尽。这一句不仅表达了对百姓生活困苦的同情,也暗含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手法,深刻揭示了宋朝社会中贫富悬殊、自然灾害对民众生活影响等问题,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