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灯偈

是灯非草爇,亦非以膏滋。

又非似瓶贮,亦非似盘擎。

自灵府踊出,眼界现光辉。

随高下岩谷,以至杳霭外。

然祈近眉睫,倏出寻丈间。

亦有本无睹,启发悲悔心。

发心不须臾,所见亦如是。

暂发俄即退,终亦不可得。

二人或并处,所见各一境。

以至五六辈,亦复五六种。

人心如人面,是灯亦如之。

譬如有目人,皆见当空月。

目有昏明异,月亦分昏明。

或有目眚者,随眚作光相。

不幸无目者,元未尝有月。

大智慧光明,遍满河沙界。

何独不见灯,亦复不见我。

何独不见我,总不知所见。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圣灯偈》由宋代诗人王质创作,通过描绘“圣灯”的形象,巧妙地融入了深刻的哲理思考。诗中以“圣灯”为喻,探讨了个体认知、心灵状态与外界世界的关系。

首先,“是灯非草爇,亦非以膏滋。”开篇即以“圣灯”与传统意义上的火烛进行对比,强调其非凡性,不是人为点燃,也不是油脂燃烧的结果,暗示着“圣灯”拥有超越物质世界的内在光芒。

接着,“自灵府踊出,眼界现光辉。”“灵府”指人的内心深处,这里形容“圣灯”源自内心的光明,照亮了眼界的视野,象征着心灵的觉醒和智慧的启迪。

“随高下岩谷,以至杳霭外。”描述“圣灯”的光芒能够穿透不同的环境,无论是在高山峡谷还是在幽远之处,都能显现其光辉,寓意着真理和智慧不受限制,能够触及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然祈近眉睫,倏出寻丈间。”进一步说明“圣灯”的力量可以瞬间显现于眼前,强调其即时性和直接性,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把握机会。

“二人或并处,所见各一境。”通过对比不同人在同一环境下所见的不同景象,暗示了个体认知的差异性,以及主观意识对感知的影响。

“以至五六辈,亦复五六种。”继续扩展这一主题,指出在更大范围内,人们的认知和体验更加多样,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人心如人面,是灯亦如之。”将“人心”比作“人面”,强调了个体内心世界的独特性,同时也将“圣灯”与之对应,表明真正的智慧和光明是独一无二的。

“譬如有目人,皆见当空月。”通过比喻,说明即使在相同条件下,人们也能看到相同的景象,但因个人差异,所见之景可能有所不同,强调了主观感受的重要性。

“目有昏明异,月亦分昏明。”进一步阐述,即使面对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状态不同,所感受到的也有所差异,这体现了认知的相对性和主观性。

“或有目眚者,随眚作光相。”指出存在视力障碍的人,他们的感知会受到限制,如同他们所见的“光相”也受到自身条件的局限。

“不幸无目者,元未尝有月。”强调对于那些完全失去感知能力的人来说,他们无法体验到月光的存在,以此隐喻某些人可能因为缺乏必要的条件或经历而无法理解或体验到某些真理或美好。

“大智慧光明,遍满河沙界。”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大智慧和光明的赞美,认为它们无所不在,遍布整个宇宙,强调了智慧和光明的普遍性和无限性。

整体而言,《圣灯偈》通过“圣灯”这一意象,深刻探讨了个体认知、心灵状态与外界世界的关系,以及真理、智慧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收录诗词(496)

王质(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寓居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县)。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著名经学家、诗人、文学家

  • 字:景文
  • 号:雪山
  • 籍贯:郓州(今山东东平)
  • 生卒年:1135年—1189年

相关古诗词

集少陵佳句题和政堂呈使君

上帝高居绛节朝,使君意气凌青霄。

君臣既与时济会,一豁明主正郁陶。

伯仲之间见伊吕,临江节士安足数。

欲倾东海洗乾坤,世人那得知其故。

诸君何以答升平,济世宜引贤俊人。

凤臆龙鬐未易识,不与八骏俱先鸣。

回鞭却走见天子,光芒六合无泥滓。

后汉今周喜再昌,丹青婉转麒麟里。

天时人事日相催,抑塞磊落之奇才。

搀抢荧惑不敢动,五云多处是三台。

春来准拟开怀久,稍待秋风凉冷后。

夜骑天驷超天河,南极一星朝北斗。

形式: 古风

真翁自了平生事,不了山阴陆务观。

形式:

荣木和陶靖节韵

我卜我居,游息在兹。有荣者木,日封殖之。

本根既固,发生以时。我时倾瞻,中心慨而。

维人之生,孰本孰根。惟皇降衷,天理具存。

是曰成性,道义之门。钦斯承斯,大化以敦。

嗟彼世人,自安浅陋。德不图新,恶或念旧。

有干惟禄,有觊惟富。孰能毅然,不为利疚。

我怀师训,罔敢失坠。匪道曷从,匪义曷畏。

圣门虽远,率焉以冀。庶几疲驽,久亦告至。

形式: 四言诗

张允迪出示方清老诗用韵简之

十里五里聊幽寻,远山近山相对阴。

烟云变态晚逾好,竹树葱苍秋未深。

故人见我喜欲舞,倚杖共看鸦投林。

呼儿秉烛语清夜,烱烱君应识此心。

形式: 古风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