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鄱湖望庐山因作湖山吟时庚辰春王十一日也

自有庐山岁几千,鄱湖相对是何年。

自有湖山初见我,一十四载九洄沿。

每从南极瞻五老,及到西江望比肩。

芙蓉削出珠玑口,银河倒泻香炉烟。

九叠苍屏空杳杳,千寻瀑布亦溅溅。

阴阳此际藏真宰,流峙分形俱后天。

天生名山必有配,高广依稀二者传。

非山莫与湖吐噏,非湖孰任山蜿蜒。

雨后洪泉飞洒落,秋来惊浪恣腾骞。

澄流舒卷如涘滴,芳麓沉浮但浣湔。

不向湖情窥浩漠,安知山德备泓渊。

湖山阅人亦有数,何人独领湖山全。

百里舟行异横侧,多年望眼破拘挛。

空灵一气开昏晓,幽光百道变黄玄。

随意犹能招俯仰,息心或可尽中边。

及此方求江汉始,因之欲向斗星连。

耳目今朝如是耳,湖山万古自悠然。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郭之奇的《过鄱湖望庐山因作湖山吟》描绘了诗人游历庐山与鄱湖时的所见所感。诗中以庐山与鄱湖的自然景观为载体,表达了对山水之间天地造化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联“自有庐山岁几千,鄱湖相对是何年”以问句起笔,展现出历史的沧桑感,暗示了湖山之间的悠久岁月。接下来的“自有湖山初见我,一十四载九洄沿”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深情厚谊,以及自己对山水的探寻历程。

“每从南极瞻五老,及到西江望比肩”描绘了诗人从不同角度欣赏庐山的壮观景象,将五老峰与西江相提并论,凸显其雄伟。诗人运用比喻,如“芙蓉削出珠玑口,银河倒泻香炉烟”,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的秀美。

中间部分通过“九叠苍屏空杳杳,千寻瀑布亦溅溅”描绘庐山的层次和瀑布的动态,进一步展现山水的壮丽。诗人认为庐山与鄱湖相互映衬,阴阳变化中蕴含着宇宙的秩序。

尾联“湖山阅人亦有数,何人独领湖山全”感慨湖山阅尽人事变迁,而谁能真正领略其全貌。诗人通过舟行百里的体验,突破了视野的局限,领悟到山水的宏大与深远。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赞美了湖山之美,又寓含了人生的哲理,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收录诗词(1872)

郭之奇(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正夫、玉溪。为南明大臣,历任南明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相当宰相)兼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率军转战闽粤滇黔抗清,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广西桂林为清将韦永福所俘,翌年殉国。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谥忠节

  • 字:仲常
  • 号:菽子
  • 籍贯:广东揭阳县榕城东门(今广东揭阳市榕城区)
  • 生卒年:1607年-1662年

相关古诗词

和张曲江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洪泉飞九叠,万壑动群氛。

势落悬峰日,光摇出岫云。

晦明殊所见,近远各为闻。

顿令萦心目,孤情冷复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和自彭蠡湖初入江

湖尽匡山际,江通汉水浮。

朝烟生夹岫,夜月识扁舟。

远望多为感,乡心少不愁。

自怜身似苇,朝夕与波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自吴城至马当湖江八景.其三.瀑布.在匡庐

苍屏九叠尽飞荣,风雨千岩欲怒鸣。

泉石初开天籁发,水山相杂大文生。

每乘清气阴阳御,渐出光华人世迎。

不是银河天际落,峰头那得挂长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庐山道中憩东林寺询寺僧以远公旧事

四望苍屏尽渺然,松开忽见紫炉烟。

怪来九叠祥光出,独向东林瑞像前。

竺影难留图里迹,素沙犹自雨中研。

几回频就山僧问,谁忆当年论五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