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放言二十一首(其十九)

秦人焚诗书,意欲遂绝灭。

六经至今存,何曾损毫发。

兴衰有天理,人力自浅拙。

不忧骊山墓,回首遭发掘。

形式: 古风

翻译

秦朝人焚烧诗书,意图彻底消灭文化。
然而《六经》至今留存,从未受到丝毫损害。
国家兴衰自有天定,人力终究有限。
不必担忧秦始皇的陵墓,最终可能也会被人挖掘。

注释

秦人:指秦朝统治者。
焚诗书:焚烧古代文献和书籍。
遂绝灭:企图完全消灭。
六经:儒家经典著作,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
何曾:何曾有,表示未曾。
损毫发:丝毫损害。
兴衰:国家的兴盛与衰败。
天理:自然规律或天命。
人力:人的力量。
浅拙:薄弱,无能为力。
骊山墓:秦始皇陵。
回首:回头看,此处比喻历史回顾。
遭发掘:被挖掘。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诗人张耒的作品,名为《冬日放言二十一首(其十九)》。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表达对古籍保存和历史兴衰规律观察的诗篇。

“秦人焚诗书,意欲遂绝灭。” 这两句回顾了秦朝统治时期焚烧《诗》、《书》等儒家典籍的历史事件,反映出统治者试图通过销毁文化遗产来控制思想和历史记忆。

“六经至今存,何曾损毫发。” 这两句表明尽管遭受过破坏,但儒家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依然保存了下来,没有受到丝毫损害。这强调了文化传承的坚韧性和不可摧毁。

“兴衰有天理,人力自浅拙。” 这两句则表达了一种宿命论或天定观点,即历史的兴衰变化是由天定的规律所支配,人类努力往往有限,无法彻底改变其走向。

“不忧骊山墓,回首遭发掘。” 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墓葬被挖掘的无奈之情。骊山指的是秦始皇陵所在的位置,这里提及则是因为秦朝曾大规模焚书坑儒,试图销毁文化记忆。

整首诗通过回顾历史事件和表达对文化传承与历史规律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观和文化自信。张耒以此诗表明,即使在历史的变迁中,真正的文化遗产依然能够坚守其存在价值,超越时间的磨损。

收录诗词(2256)

张耒(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字:文潜
  • 号:柯山
  •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 生卒年:1054—1114年

相关古诗词

冬日放言二十一首(其十八)

葛公盖世才,功业亦云偶。

世无左将军,老作躬耕叟。

皇天挺奇产,必使有所受。

珠玉在山渊,终为王府有。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冬日放言二十一首(其十七)

陶潜经世才,龃龉不得肆。

彼宁徒嗜饮,有蕴托诸醉。

时时吐高词,颇复见一二。

义熙书甲子,此意有泾渭。

形式: 古风

冬日放言二十一首(其十六)

塞向久室处,帟幕亦复周。

温炉炽薪炭,永夜炎光流。

五更屋霜重,重衾如无裘。

兴怀无衣子,卒岁聊优游。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冬日放言二十一首(其十五)

灵通古丛林,他日休吾车。

出门循古城,荒圃畦寒蔬。

手种堂下花,颇已数尺馀。

何人揽其华,故人应念予。

形式: 古风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