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乘时争路秪危身,经乱登高有几人。
今岁节唯南至在,旧交坟向北邙新。
当歌共惜初筵乐,且健无辞后会频。
莫道中冬犹有闰,蟾声才尽即青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外漂泊、怀念旧友的复杂情感。"乘时争路秪危身,经乱登高有几人"两句表达了诗人在乱世中为了求生存而不懈努力的情景,其中“秪”字用法独特,意味着冒险前行,“几人”则是对能共患难之人的感慨。
接着的"今岁节唯南至在,旧交坟向北邙新"两句,诗人提到重阳节(即双九节)只在南方渡过,而自己却远离故土,对于逝去的旧友感到无尽的哀思。北邙山是古代丧葬之地,这里代表了对逝者的追忆。
"当歌共惜初筵乐,且健无辞后会频"两句则转向现实,诗人在重阳节这天与朋友们聚首,共同享受美好时光,并珍惜这难得的欢聚。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更多相聚机会的期待。
最后,"莫道中冬犹有闰,蟾声才尽即青春"两句则是一种寄托。诗人不愿意承认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中冬),而是希望听到蟋蟀的声音,因为在古代文化中,蟋蟀的鸣叫往往象征着秋末和岁月静好,而“即青春”则是对青春永驻的美好祝愿。
整首诗通过对节日的怀念、对旧友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
不详
诗论家。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登高唯北望,菊助可□明。
离恨初逢节,贫居只喜晴。
好文时可见,学稼老无成。
莫叹关山阻,何当不阻兵。
旅寓虽难定,乘闲是胜游。
碧云萧寺霁,红树谢村秋。
戍鼓和潮暗,船灯照岛幽。
诗家多滞此,风景似相留。
喜闻三字耗,闲客是陪游。
白鸟闲疏索,青山日滞留。
琴如高韵称,诗愧逸才酬。
更勉匡君志,论思在献谋。
悠悠干禄利,草草废渔樵。
身世堪惆怅,风骚顿寂寥。
高秋期步野,积雨放趋朝。
得句如相忆,莎斋且见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