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登上琅琊台,眺望东海之景的画面。开篇“谁谓客行倦,怀古方悠哉”表达了游子对于历史的深切感慨和对过往岁月的无限留恋。接着,“清风吹逸兴,飞上琅琊台”写出了游子的心旷神怡与登临之乐。
“琅琊台临东海碧,西直嵩高莫霞赤”描绘了琅琊台雄伟的景象和它所面向的东海。紧接着,“半厓皎月分会稽,别岫凝云低碣石”则是对月夜中山水景色的细腻刻画。
“天高地回形势雄,越王曾驻旌旗红”提及了历史上的越王在此驻扎过的壮丽场面。接下来,“九霄宫榭瞰中国,今日辇路无行踪”则表达了对古代辉煌史迹现如今已成废墟的感慨。
“更有秦皇并汉武,恣意干戈毒天下”批判了历史上秦始皇和汉武帝等君主暴行无常的统治。接着,“岂不豪雄盖一时,俯仰乾坤亦奚?”则是对这些昔日英雄霸业的质疑。
“偶来观日出,即置黔黎三万家”和“也复祠四时,万八千里飞龙车”则是对秦皇汉武统治下百姓苦难与奢侈浪费的控诉。紧接着,“劳民耗国有如此,中夏外夷咸怨唾”批判了这种政策带来的恶果。
“柰何二君不觉寤,欲火内烈无垠厓”则是对统治者的失察和民间疾苦的慨叹。紧接着,“莫贵於天子六合今巳一,莫寿于仙人更冀长生术”表达了对传统权力观念的怀疑。
“楼船采药泛沧溟,桂馆候神凌太清”和“纷纷方士有何验,去去童女无归情”则是对世人追求不切实际之事物如仙道、长生等幻想的嘲讽。
随后,“几度登临徒骋望,缥缈蓬瀛隔烟浪”描绘了游子登台眺望的场景和对远方世界的思念。紧接着,“银阙珠宫不得游,骊山茂陵那免葬”则是对无法亲临那些壮丽宫殿和帝王陵墓的感慨。
最后,“君不见金人去国泪滂沱,颂德之名石以磨”表达了对历史上亡国之痛的深切同情。全诗以“琅琊台,高嵯峨”结束,强调了琅琊台的壮丽和坚不可摧。
这首诗语言丰富,意象辽阔,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历史事件的回顾,抒发了游子对于国家兴衰、人间疾苦以及个人的生命境遇等深层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