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清代诗人李宪噩所作,名为《寄子受三首(其三)》。诗中描绘了对人生与死亡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传统美德与世俗生活的对比。
首句“白杨西郭路,累累多丘坟”描绘了一条西郊的路旁,白杨树下,众多坟墓排列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哀伤而肃穆的氛围。接着,“暄时来此游,登高观夏云”则描述了在温暖的季节里,诗人来到这里,登高远眺夏日的云彩,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暗示了人生的短暂与变化无常。
“披拂垄头树,感念坟中人”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景观时的感慨,他抚摸着田间的树木,心中涌起对逝去之人的怀念。“岂不同此欢,音响谁复闻?”则提出了一个疑问:既然生者和死者都曾有过欢乐,那么这些声音和记忆又在哪里呢?
接下来,“古昔豪杰士,身死言不泯”赞美了古代英雄人物,即使肉体消逝,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却永存于世。这与后文对追逐世俗享乐者的批评形成了鲜明对比:“形质随化往,文字传其神”,与“胡不少留意,逐俗但纭纭”形成对照,强调了精神价值的重要性。
最后,“朝游酒肉场,暮追狎客群。但务四时乐,坐亡千载文”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享乐,忽视精神追求的人,他们最终将被历史遗忘,如同风中的尘埃。诗人通过这句警示人们,不应沉溺于短暂的物质快乐,而应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传承。
“寄言同学友,勉为身后身”则是诗人对同辈的劝告,希望他们能以高尚的道德和精神追求作为自己的目标,为后世留下有意义的存在。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人生、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道德价值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