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攽对苏轼观范景仁新乐的回应,通过诗中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与深邃的哲思。
“大儒高论本升堂”,开篇即以“大儒”点明人物身份,通过“高论”与“升堂”描绘出思想的高度与境界的提升。“物外光阴更不忙”,进一步强调了超脱世俗、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光阴在他们眼中似乎不再匆忙,而是充满了闲适与自在。
“乐预请观同季子,书虽未见属黄香”,这里运用了两个典故,季子指的是春秋时期的吴国公子季札,他欣赏音乐的品味极高;黄香则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孝子,此处借指书籍的珍贵与价值。这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对音乐与书籍的热爱与尊重,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的文学修养与审美情趣。
“正声仍许三人和,古尺应无一黍长”,“正声”意味着和谐美好的声音,“三人和”则暗示了音乐的共鸣与和谐,而“古尺无一黍长”则是在强调时间的流逝与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影响音乐的永恒之美。
“鹤舞凤仪时莫识,勾陈武帐省中央”,最后两句以鹤舞与凤凰的仪态来比喻高雅的风度与气质,同时“勾陈武帐”象征权力与威严,而“省中央”则暗示着中心与核心的地位。这两句通过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美好与和谐,也隐含了对理想社会秩序的向往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艺术与文化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其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以及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