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景.清室夏含霜

一室兰香满,阴阴夏木成。

炎光虽自酷,霜意自含清。

佩玉传风马,钩帘下水精。

燕台无六月,楚户忽三更。

冷袖藏冰藕,凉蟾满露茎。

江湖无雁信,诗鬓自先惊。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室内的一幅清凉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夏夜的独特感受。首先,“一室兰香满,阴阴夏木成”两句,以“兰香”和“夏木”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充满生机的氛围。兰花的香气弥漫在室内,与夏日浓密的树木形成鲜明对比,既表现了夏季特有的自然之美,也暗示了室内环境的清新宜人。

接着,“炎光虽自酷,霜意自含清”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夏日的炎热与某种清冷之感并置,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微妙情感。虽然室外烈日炎炎,但室内却仿佛有一股清寒之意,这种反差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也体现了诗人对夏日独特体验的捕捉。

“佩玉传风马,钩帘下水精”描绘了室内装饰的精致与雅致。佩玉随风轻摇,似乎能听到马蹄声,而拉开的窗帘则映照着晶莹剔透的水滴,这些细节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审美情趣。

“燕台无六月,楚户忽三更”两句,通过对比燕台(可能指北方地区)和楚地(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以及时间的流逝,进一步强调了夏日夜晚的特殊氛围。燕台虽无六月之热,但楚地却在三更时分感受到了凉意,这种时空交错的感觉,使得整个场景更加丰富多变。

最后,“冷袖藏冰藕,凉蟾满露茎”两句,继续深化了夏日夜晚的清凉主题。冷袖象征着凉爽的空气,冰藕则是夏日解暑的佳品,而“凉蟾”和“露茎”则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宁静与凉爽。这两句不仅描绘了具体的物象,还通过“藏”和“满”等动词,赋予了画面以动态感和生命力。

“江湖无雁信,诗鬓自先惊”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消息的期待与忧虑。江湖上的雁信,象征着远方的消息或友人的音讯,但在这样的夏日夜晚,诗人却未能收到任何消息,这让他感到有些失落和不安。同时,诗人也意识到自己因季节变化而产生的衰老感,诗鬓的“先惊”既是对外界变化的敏感反应,也是对自己年华易逝的感慨。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夏日室内环境的细致描绘,以及对时间、空间、情感的巧妙处理,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夏日体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思。

收录诗词(563)

刘辰翁(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别号须溪。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 字:会孟
  • 籍贯: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
  • 生卒年:1233.2.4—1297.2.12

相关古诗词

夏景.凉引簟先秋

八尺横斜簟,寒光凝不流。

引教凉到我,坐觉意先秋。

溽暑收梅雨,清风度竹楼。

湘纹殊似水,班扇未应愁。

冷逼金茎润,温便玉臂柔。

颇哀城市悄,斗米换衾裯。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夏景.盛夏火为日

日在天无二,明明夏盛时。

到今虽可爱,非火孰能为。

谩把薰弦语,难禁坐甑炊。

未应一杯水,能沃九华枝。

王屋飞犹在,昆冈事可知。

未须频梦灶,倏忽看崦嵫。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夏景.莲房坠粉红

莲欲成房去,三三两两空。

摘来中有子,坠处粉尤红。

已镂冰为藕,谁将翠作蓬。

半妆摇越棹,一水腻秦宫。

濯濯含秋露,亭亭立晓风。

么荷因见忆,憔悴感青铜。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夏景.竹影金琐碎

竹可淋漓画,难将竹影临。

寂寥谁布地,琐碎总如金。

密处开为径,疏时舞又阴。

汗青销作字,翡翠屑成林。

弄月平分破,临风凿落斟。

锵然声入耳,忽认是徽琴。

形式: 排律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