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宾榻勤初设,诗筒辱屡传。
一嗟云雾隔,坐阅岁时迁。
埋玉俄成恨,乘风想已仙。
终当挽行绋,长恸穗帷前。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子翚的作品,名为《李丞相挽诗三首(其三)》。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挽歌,即用于悼念逝者的诗歌。在古代文化中,挽歌不仅表达了对逝者深切的哀思,也体现了生者对逝者精神遗产或理想追求的缅怀和传承。
诗中的“宾榻勤初设,诗筒辱屡传”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于逝者的怀念之情。这里的“宾榻”指的是用于安放灵柩的床,“勤初设”说明这是一种刚开始进行的仪式。而“诗筒辱屡传”则表明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多次向他人展示这些挽诗。
接下来的“一嗟云雾隔,坐阅岁时迁”两句,描绘了时间流逝和空间的隔阂。诗人发出叹息,感慨于时间的流逝和现实中的种种阻隔,使得与逝者之间的距离变得遥不可及。
“埋玉俄成恨,乘风想已仙”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对于逝者的崇高评价。这里的“埋玉”比喻将珍贵之物深藏,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和不舍。而“乘风想已仙”则是说诗人在心中已经将逝者神化,认为他如同乘风而去,达到了超脱尘世的境界。
最后,“终当挽行绋,长恸穗帷前”两句表明诗人坚定的决心,即使时间流逝,也要继续传承逝者的精神遗产。在古代,家门前的“穗帷”是用于表示门第的尊贵,这里则是对逝者尊位的一种象征。诗人在这里宣告,即便是在逝者的门前,他也将永远怀念和颂扬逝者的精神。
总体而言,刘子翚通过这首挽歌,以深沉的哀思和崇高的情感,表达了对逝者李丞相的缅怀之情以及对其精神遗产的传承与尊重。
不详
一作彦仲,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刘韐子,刘子羽弟。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
文武中兴相,名高北斗南。
茂弘恢远量,安石畅玄谈。
六策陈丹扆,三休寄梦庵。
人亡今孰赖,忧国意如惔。
委质艰难际,精忠日月昭。
引裾尧浸缩,断鞅虏氛消。
顾眄安诸夏,风声动一朝。
南迁谁辨谤,公论付刍荛。
石磴荆藩隐薜萝,岂知迢递枉鸣珂。
交游奈久如君少,邂逅成欢此夕多。
千斛敢求身后传,一樽聊和饮中歌。
云鹏欲举那留得,南浦伤心又绿波。
乱后惟忧死,无心问岁华。
故园依草莽,今日见梅花。
闽俗尝三饭,僧房但一茶。
海濒犹未稳,更拟访仙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