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密秀才吏部駮放后归蜀应崔大理序

蜀国本多士,雄文似相如。

之子西南秀,名在贤能书。

薄禄且未及,故山念归欤。

迢迢三千里,返驾一羸车。

玉垒长路尽,锦江春物馀。

此行无愠色,知尔恋林庐。

形式: 古风 押[鱼]韵

翻译

蜀地本有许多人才,杰出的文章如同司马相如般出色。
这位年轻人西南之地出类拔萃,名声载于贤能人士的名录。
微薄的俸禄还未满足,心中挂念着回归故乡。
遥远的路程有三千多里,只乘坐一辆破旧的车子准备返回。
玉垒山下的漫长道路终于走到了尽头,锦江边春天的景色依然美丽。
这次行程你并无怨言,我知道你深爱着山林小屋。

注释

蜀国:指古蜀地区。
似:如同。
相如:司马相如,西汉著名文学家。
之子:这位年轻人。
西南秀:西南地区出类拔萃的人才。
贤能书:记载贤能人士的名录。
薄禄:微薄的俸禄。
未及:还未满足。
故山:故乡。
迢迢:遥远。
三千里:三千多里。
返驾:驾车返回。
羸车:破旧的车子。
玉垒:地名,位于四川。
长路:长途。
尽:尽头。
锦江:成都著名的河流。
愠色:怨恨或不满的表情。
林庐:山林小屋,隐居之处。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对一位士人在京城求学、做官的经历以及最终归乡的场景。开篇“蜀国本多士,雄文似相如”两句表明蜀地人才济济,文采飞扬,如同古代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一般。这位士人之子在西南地区也颇有名声,被载入贤能之书。然而“薄禄且未及”,意味着他还没有得到预期的官职与待遇,故而“念归欤”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

接着,“迢迢三千里,返驾一羸车”写出了归途的遥远和艰辛,以及他乘坐的一辆破旧马车。诗人通过“玉垒长路尽,锦江春物馀”这两句,描绘出归乡路上所见到的壮丽山川景色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营造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画面。

最后,“此行无愠色,知尔恋林庐”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士人的理解,他明白对方在这次离别之后,对于家乡的山水田园仍然怀有深厚的情感。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喜爱,更是对于平淡生活和精神寄托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以及对归乡路上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士人的理解与同情,也反映出古代士人在追求功名与个人情感之间的矛盾和抉择。

收录诗词(388)

权德舆(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后徙居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唐朝文学家、宰相,起居舍人权皋之子。掌诰九年,三知贡举,位历卿相,在贞元、元和年间名重一时

  • 字:载之
  • 籍贯: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
  • 生卒年:759年-818年

相关古诗词

送崔谕德致政东归

天子坐法宫,诏书下江东。

懿此嘉遁士,蒲车赴丘中。

褐衣入承明,朴略多古风。

直道侍太子,昌言沃宸聪。

嵓居四十年,心与鸥鸟同。

一朝受恩泽,自说如池龙。

乞骸归故山,累疏明深衷。

大君不夺志,命锡忽以崇。

旭旦出国门,轻装若秋蓬。

家依白云峤,手植丹桂丛。

竹斋引寒泉,霞月相玲珑。

旷然解赤绶,去逐冥冥鸿。

形式: 古风

送崔端公郎君入京觐省

已见风姿美,仍闻艺业勤。

清秋上国路,白皙少年人。

带月轻帆疾,迎霜綵服新。

过庭若有问,一为说漳滨。

形式: 五言律诗

送崔端公赴度支江陵院三韵

津亭风雪霁,㪷酒留征棹。

星传指湘江,瑶琴多楚调。

偏愁欲别处,黯黯颓阳照。

形式: 古风

送薛十九丈授将作主簿分司东都赋得春草

芊芊远郊外,杳杳春嵓曲。

愁处映微波,望中连净绿。

日暮藉离觞,折芳心断续。

形式: 古风 押[沃]韵